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两种街头英雄|罗曼罗兰英雄主义原句
 

两种街头英雄|罗曼罗兰英雄主义原句

发布时间:2019-07-10 04:00:28 影响了:

  《洛奇》的胜利很难简单地用艺术和商业的对抗来解释。它的风头,借助的可能更是美国公众心理转换的大势。  1977年第49届奥斯卡评出的最佳影片饱遭诟病。史泰龙主演的励志故事《洛奇》击败了以《出租汽车司机》为代表的一批有着强烈现实批判色彩的电影,差不多以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宣告着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回归。这颇有点像片中史泰龙扮演的那个潦倒的拳击手,竟然真的打倒了不可一世的拳王阿波罗。导演约翰·G·艾维尔森也凭借此片纵身一跃,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人们肯定会为那些被击败者鸣不平。除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汽车司机》之外,被《洛奇》击败的还包括西德尼·吕美特的《电视台风云》、艾伦·帕库拉的《总统班底》和哈尔·阿什贝的《光荣之路》。它们中的大多都被视为1976年美国影坛上的优秀之作和奥斯卡竞争中的王者。《洛奇》的胜利很难简单地用艺术和商业的对抗来解释。它的风头,借助的可能更是美国公众心理转换的大势——只是这种大势是否应该被用来替代奥斯卡的评判标准?
  《洛奇》的美国神话
  《洛奇》也许注定了会是一种神话的制造者。它来自当时正一直在失望中苦苦挣扎的“准演员“兼”剧本写作者“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剧本。这个生在美国的意大利人后裔一心希望从事演员职业,但几乎遭到了所有的拒绝。他曾经写道”《教父》是当时的一部大片,而我连个群众演员的份儿都混不上。”郁闷之中,史泰龙来到好莱坞,在一问破旧的汽车旅馆里,偶然间看到了电视中直播的一场拳王阿里和名不见经传的拳击手查克的比赛,突然有了灵感,然后用三天时间,写出了《洛奇》的故事。
  《洛奇》的故事本身当然也是一个关于美国的神话。在影片的开场中,洛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且正在沦落的拳击手,他的一场观众寥寥的比赛,获得报酬只有40美元。这根本不足以让他获得稍好一点的生活。于是他在业余时间里还要依靠自己的拳头替放贷者讨债赚点外快。但心慈手软的洛奇在这方面做的也并不出色,他最后甚至被从拳击馆中赶了出来。他生活中惟一的亮色,是获得了一个来自街头小店中女孩的初步认可。但奇迹很快就开始发生了。美国建国200周年的拳击赛将要开始。黑人拳王阿波罗的对手突然受伤无法上场,于是,洛奇被莫名其妙地选中成为替补——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是白人,再有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让拳王感到非常刺激的绰号“意大利种马”。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不可能对拳王造成真正的威胁。人们希望这只是一场大快人心的表演赛。
  影片非常简单地告诉观众,这就是美国梦——片中洛奇的准教练米奇努力让洛奇相信这个事实:“你相信美国遍地是机会吗?一个普通的拳击手,可以和全美的拳王进行比赛,这就是美国梦。”影片稍微曲折一点的地方,是好在没有让洛奇获得一场简单的胜利。尽管在拳击台上,洛奇第一回合就把心思全用在了表演上的拳王打倒在地,但随后的洛奇大部分时间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只是偶有精彩的反击。不过,洛奇顽强地坚持到了最后一轮——第15轮,这让此前阿波罗宣称的不过3轮就要把他打败的预言破产了。拳击最终8:7的结果宣告拳王获胜,但洛奇也不是失败者,他获得了同样被观众认可的一种胜利。
  街头英雄的重新崛起
  这实在是一个只能称得上是平庸的故事。但它打动了无数美国观众。它以只有100多万美元的成本,当年即创造了2.25亿美元的票房佳绩,并显然间接感染了奥斯卡的评委。《洛奇》一共获得了13项奥斯卡的提名,和历史上以及其后的任何一部最佳影片相比都并不逊色。
  但是,《洛奇》的胜利其实并不是来自电影自身。毋宁说,它是来自那个时代美国公众所呼唤的一种传统精神。伴随着好莱坞二战之后经历的体制性衰落和其制造神话力量的消退,在其后的美国社会中,是60年代崛起的青年反体制运动、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直至由越战引发的反战浪潮。反映在美国电影中,则是银幕上白人及中产阶级日益灰头土脸的形象,甚至连好莱坞最为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局都被屡屡打破。70年代新好莱坞的问世,其最重要的功绩是重新建立了美国梦。它包括《教父》中从一个美国梦的破灭开始,到科莱昂家族对美国梦的重建,以及卢卡斯的《美国风情画》中开始消除的青年一代在追求独立中与老一代之间强烈的冲突。而斯皮尔伯格从《大白鲨》以及其后的科幻片《第三类接触》《外星人》等对郊区成长起来的新中产阶级幻想的描绘,到其后来的“琼斯博士”系列中,终于让“失意多年的”白人中产者变成动作片中的英雄——其演进的路线图和《洛奇》颇为一致,即好莱坞电影中“新白人主义”的回归。它让那些白人成为受难者(这在其后史泰龙的《第一滴血》中发展的更为典型)和拯救者——从拯救自我发展到拯救世界。《洛奇》当然是这一路线的代表。在那本颇有影响的《有生之年必看的1000部影》中,评论者写道“《洛奇》这部电影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肯定了荣誉和勇气的价值,而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电影中,荣誉和勇气常常会遭到质疑。”
  但《洛奇》或许还有其独特的地位。它塑造的并不是那些代表了某种核心价值的中产者,而是来自美国街头的普通人,甚至是生活底层的潦倒者。而这种来自街头的“美国英雄”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好莱坞电影所开创的一个传统。因此,《洛奇》若有动人之处,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大部分篇幅中对那些“街头上的普通人”粗粝生活的描绘。在影片中,除了洛奇之外,还包括了洛奇爱上的女孩雅德里安,一个外貌绝不出众,且羞涩和内向的姑娘以及他的哥哥保利。特别是后者,在影片中保利对于自己作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发泄,成为《洛奇》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而他为让洛奇能够成功,向洛奇提供自己工作的屠宰场地让他练拳和拉来电视台采访洛奇的那些段落,映射出了这些小人物复杂的性格和渴望走出“失败者”标签的欲望,给影片补充了一种质朴和真实的感觉。因而,上述那位评论者说:“《洛奇》好比是一部平民传记,记录了一群身份卑微的小人物——在辛苦劳作了良久之后,他们最终获得了大丰收。”
  真实的街头英雄?
  不过,新的“街头英雄”的另一位塑造者,也出自这一时代。他恰好是在本届奥斯卡中与《洛奇》竞争的另一部重量级电影《出租汽车司机》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马丁在其3年前的成名作《穷街陋巷》中,就描写了几个生活在纽约小意大利区的青年,他们在街头上努力追寻着自己含混的梦想,但却遭受了幻灭。而在这一年中,他推出的名作《出租汽车司机》,同样描写的是一个游荡在夜晚纽约大街上的人物——退伍军人比克尔·特拉维斯。他显然带有着如后来《猎鹿人》中的主人公们心理上的战争伤痛,而陷入到一种自闭症之中。为躲避失眠,他为自己选择了在夜间开出租车的工作,但这却使他看到了一个地狱般的纽约。
  特拉维斯像洛奇一样,努力在进行着自我的救赎,并且同样把希望寄托在对爱情的追寻上。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特拉维斯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位“天使”——总统竞选总部里美丽的女职员贝茜。但如同斯科塞斯电影中那些街头人物一样,对周围世界的无知“局限”了他们的成功一样,他理解的约会,竟然是带贝茜去看一部不堪入目的成人电影。
  之后的特拉维斯,甚至有着比洛奇更为惊人的“野心”和举动。他剃了怪异的朋克头,脸色苍白,买来手枪,打算去刺杀总统候选人,以唤起贝茜对他的重新注意。当刺杀失败后,他竟然从自我救赎转向去救赎世界,并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英雄之举——孤身杀入妓院,在一场充满了血腥的枪战中,打死了妓院的拉皮条者,救出了雏妓爱丽丝。这使他在故事结束时,从都市里充满威胁的行刺者,一变成为拯救弱女的英雄。
  《出租汽车司机》虽然在奥斯卡的颁奖台上败在了《洛奇》脚下,但在同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却一举夺得了金棕榈大奖,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它所塑造的特拉维斯这个半是魔鬼,半是拯救者的“怪胎式英雄”,则成为对美国电影中经常塑造的“街头英雄”的一种针锋相对的回应。而它对好莱坞其后类型电影中的人物和类型片本身的拓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科恩兄弟、大卫·芬奇以及昆汀·塔朗蒂诺的电影都明显受到斯科塞斯电影的影响。因此,无论就电影史上,还是美国电影艺术成就中的地位而言,《出租汽车司机》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奥斯卡王者。
  不过,观众才是上帝的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理念其实经常会在奥斯卡评委们的选择中浮现自己的身影。其实,在这一年的其它提名获得者中,《电视台风云》对于电视媒介屈从于收视率的惊人揭示,《总统班底》中对“水门事件”的反映以及《光荣之路》对30年代的反思,都表现了好莱坞电影不断增强的对现实价值的重视。但观众们或许已经开始感到厌倦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关于“荣誉和勇气”的价值。
  责任编辑/翟建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