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动物疫控中心
 

【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动物疫控中心

发布时间:2019-07-19 10:15:51 影响了:

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动物疫控中心相继成立。作为技术支撑体系组成部分,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防、预报、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报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的提出、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及科普宣传等成为主要工作职责。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技术核心地位。随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深入发展,免疫监测、疫情监测、疫病诊断、技术创新又是摆在实验室面前的四项重要工作。本文将这些职能工作重点提出,目的是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不断创造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能动地开展相应工作,做大、做强、做深、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把动物防疫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免疫监测是动物免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切实有效地搞好免疫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疫苗种类、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病流行情况、免疫应答能力的不同,没有一个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只有加强免疫监测,才能因地制宜科学地搞好防疫。农村散养户的季节性防疫同样需要免疫监测进行指导。

母源抗体的检测通过检测母源抗体,根据母源抗体半衰期,可决定首免时间。当母源抗体较高而又必须进行疫苗免疫时,应选择能够突破母源抗体的疫苗种类。

某种病原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动态检测这种检测有利于合理安排

免疫的最佳时机。此外,利用血清中抗体水平动态结果可合理选择疫苗,并可对多种疫苗免疫进行合理程序化安排,不仅避免了不同种疫苗作用的相互干扰,又可达到全面免疫。

疫苗效果的评价由血清抗体及其水平高低可检测疫苗免疫尤其是疫苗质量的好坏,对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如HI 抗体效价出现较早,5天~8天即可检出,而沉淀抗体则需要10天~21天,但一般不会超过21天。阳性抗体结果及应达到的抗体水平的出现证实疫苗的效果。一旦在应出现抗体而未查到抗体时,应立即进行全面分析,如免疫方法、动物机体状态等,但更应考虑所用疫苗的有效性。 指导免疫工作的准则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的制定取决于许多条件,每个条件的弃取都离不开免疫监测手段。而免疫的成败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质量、用量、保存、运输及稀释液的酸碱度等。又如饲养管理原因、动物机体状态等都有可能影响免疫效果。所以在免疫时,不能只看是否免疫、何时免疫、免疫次数、间隔时间、疫苗类型,而要看其实际效果。这就是我们工作中,不但要求注射密度,更注重免疫密度,即免疫抗体达标水平。通过免疫达到畜禽产生群体免疫保护力,应是追求的硬指标。当前,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已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并成为考核免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监测发现免疫不符合标准时,应全面寻找原因,进行综合判定并着手解决。 总之,免疫监测是动物免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规模养殖场的程序化免疫还是散养户的季节性免疫。

疫情监测是动物疫情预警的重要手段

早期预警是指对具有发展成为流行或造成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问题的任何动物疫病的传入或突然剧增的快速探测。预警主要依据疫情普查、疫病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有助于加强对疫病暴发、传播的表现及分布情况认识,预测疫病暴发的疫源及其发展,监控疫病扑灭工作的成效。

动物疫情监测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动物疫病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的监控、分析、检查、判断及评估。通过对病原及动物的整体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的分析,判断一定区域有无疫病以及疫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从实施的时间角度,可以将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分为平时预防预警性的监测和处理疫情时的紧急监测。也就是说预警监测贯穿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全过程。

平时预防预警性的监测可以尽早发现动物疫情或者动物疫情隐患,从而采取科学的免疫政策和预防控制措施,做到有备而防。在实施定期计划免疫的地区,即使尚未有疫病出现,良好的监测也会给我们提供需要免疫的动物种类、时机、免疫剂量等科学建议。对野生动物的疫病监测不可忽视。野生动物不仅是某些动物疫病的储存库,也能作为指示潜伏于周围动物群中某些动物疫病的敏感指示器。各代次典型猪鸡群的定期全面的血清学监测,其结果可以反映本地区、本系统生产环节中疫病流行种类及危害程度。那些未经免疫注射而出现抗体的疫病就是重点注意或将来应开展免疫预防的对象。这种监测对于一个品种的龙头企业尤为重要。可以清楚地知道本品种畜禽在所有流通渠道内感染变化,从而指导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同一代次不同生

长环节的定期监测,可以反映不同生长期易感染疫病在本地区、本单位内发生规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的预防工作。这种监测常常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重点针对某些重要病原微生物而不是全面普查。

动物疫情发生后,《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都规定,对疫区及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监测,目的是监控疫病的扩散,以求能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了解疫病扩散的速度、方向、受威胁动物的种类、群体规模,对于扑灭疫情工作是必须的。根据对疫区易感动物的监测结果,可以判定易感动物对重大动物疫病的抵抗能力,这是决定对易感动物是否扑杀的重要因素。对威胁区的易感动物实施监测,主要是通过查验免疫抗体水平来判断免疫效果,从而对易感动物的抵抗力和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蔓延作出判断,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奠定技术基础。总之,通过科学监测,评估实施的防治方案是否成功,或动物的发病率是否在下降,最终科学求证疫病的扑灭。 监测的项目可分为病原监测和抗体监测。病原监测按方法可分为易感动物的人工感染实验、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和病原分离等。抗体监测简单易操作,是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采用的重要方法。要注意分清是感染抗体还是免疫抗体。在动物的计划免疫和自然感染同时存在的地方,准确翻译血清学调查结果较为困难,但通过选择适当的血清学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

疫病诊断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前提

最近几年,畜禽疾病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些新

的疫病或病型相继出观,多病原感染日趋复杂,一些疫病出现非典型化,细菌性疫病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现象普遍而且较为严重,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有所加剧等等。单靠病理剖检诊断就更加困难。而应用实验技术诊断起来就容易得多,而且有特异性与针对性,这是实验技术得到应用的必然条件之一。另一方面,是实验技术的简单化,如试剂盒的出现,使之易掌握,易应用,这也是实验技术被应用的条件之一。总之,实验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确诊疫病,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必然结果。

病原学诊断 (本文主要指动物传染病。)病原学诊断主要指细菌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是传染病诊断技术的基础,也是一项很基本的确诊方法。基本内容应包括:病料采集与运送,病料的处理,细菌的分离与接种,细菌的培养,细菌的形态学与生化试验鉴定,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细菌毒力测定;病毒分离用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病毒分离前样品的实验室处理,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动物组织或细胞培养,病毒核酸型及理化特性测定,电镜检查。 血清学诊断 疫病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①凝集类试验:普通凝集试验,定量玻板凝集试验,定性玻片凝集试验,微量凝集试验,培养凝集试验,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②沉淀类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环状沉淀试验和絮状沉淀试验等;③中和试验:病毒毒价的测定、半数计量与计算、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与固定病毒血清稀释法中和试验;④补体结合试验:抗体稀释法与补体稀释法;⑤标记类

试验诊断技术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它可分为: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他血清学试验有免疫电镜技术、病毒蚀斑技术。动物疫病的变态反应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皮内反应法、点眼法和皮下反应法。抗原制剂有鼻疽菌素、结核菌素、布氏杆菌水解素、副结核菌素等。皮下反应法比皮内反应法操作烦琐,而且检出率低,反应不如皮内法敏感易判,因此较少采用。

分子生物学诊断 主要有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及核酸扩增技术等。单抗主要用于病原诊断、病理诊断和生理诊断。随着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人类对感染性和寄生虫性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一个病原体存在许多性质不同的抗原,在同一抗原上,又可能存在许多性质不同的属、种、群、型特异性抗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可以获得识别不同抗原或抗原决定簇的单抗,从而可以对传染性疫病和寄生虫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同时可以用于调查疫病流行情况、流行毒株或虫株分离鉴定,为病原的防疫治疗提供资料;核酸扩增包括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链反应和Q β复制酶技术等。聚合酶链反应(PCR)是近年来开发的体外快速扩增DNA 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PCR 可以简便、快速地从微量生物材料中以体外扩增的方式获得大量特定的核酸,并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在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和不完整抗原检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PCR 操作的每一步都不需要活的病原体,不会造成病原体逃逸,在传染病防疫意义上是安全的。另外还有免疫印迹技术、图谱分析、核酸序列

分析、DNA 芯片技术等。

疫病诊断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疫病分级定性办法及确诊程序进行。

技术创新是动物防疫工作进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动物防疫业务工作的深入发展,愈发强烈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统领我们的工作,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解决动物防疫工作中的疑难性、障碍性、制约性问题。疫控中心实验室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备优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真正起到对专业基础工作的科技支撑作用,真正起到对政府的参谋作用,真正起到对养殖业及人民身体健康的保障作用。通过不懈努力,用实验手段监测系统数据,研发一批产品,建立几种方法,制定某些程序,摸清部分底码。为此,笔者以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动物疫病防治效果评估 本地区动物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等防治效果应从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进行探测,用大量科学数据证实疫病现状和防控、净化的成效,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消毒程序建立及消毒效果评估 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建立不同种类的消毒程序及消毒效果监测长效机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消毒灭源实施方案。

疫病净化研究 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等应高度重视,探索监测、免疫、扑杀如何科学实施。规模化养殖场一些重要疫病如猪瘟、猪伪

狂犬、鸡白痢、霉形体等如何通过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及其他综合措施加以逐步净化。

免疫程序的制订 理论证明,没有一个可供任何地区、任何场户通用的免疫程序,只有通过免疫监测手段来制定,还需根据疫情流行态势不断加以调整。农村散养户畜禽目前多采用春秋季节性防疫,应通过实验监测对免疫效果科学评估,究竟有无免疫空白,应被看成战略问题。考虑到农村防疫现状,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几种强制免疫疫苗同时注射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应进行实验研究。 疫病诊断方法研究 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完善现有的诊断方法,并及时标准化。加快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新试验方法的研究。随着强制免疫病种的增多,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抗体的鉴别应在疫苗生产及监测方法上有新的成果。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应在疫病病因的探索、致病因子的发病机制、疫病易感性的测定、流行规律、防治措施的评价、疫苗株与野毒株基因同源性测定等方面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工作,必将带动动物防疫工作的又快又好发展。

动物疫病预警研究 用科学方法建立起平时及应急时的预警机制,搞好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数据的共享,用病原学及血清学的方法摸清疫病抗原与抗体底码,科学解析监测数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