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声乐教学_论声乐教学模仿的阶段性
 

声乐教学_论声乐教学模仿的阶段性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6:41 影响了:

  在提倡“创新教育”的当今社会,“声乐模仿”已遭到越来越多声乐界人士的冷落、反对,其原因就在于人们观念上的“模仿与创新的不可调和性”。其实,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学习本能,不管我们如何排斥,它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我们运用于学习过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过去“鹦鹉学舌”式的启蒙教学,还是现代启发式的示范教学, 都离不开模仿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传承方式的参与。从模仿和创新的关系看,它们犹如一个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和终点,没有模仿就无所谓创新,没有创新,模仿也就毫无意义,模仿的最终目标就是创新。
  那么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模仿”这种简易而朴素的“自学”手段,使之更合理、更有效、地为“创新”服务呢?笔者以为,应把模仿提升为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自觉的教学行为,并贯穿于声乐学习的各个阶段。随着学生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模仿也应遵循渐进的原则,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有序进行,最终达到突破自我、创新自我的目标。
  
  一、 模糊性模仿
  
  所谓“模糊性”模仿并非“稀里糊涂”“混混沌沌”的盲目模仿,而是泛指那种比较粗略的,浅表的,印象性,框架式的模仿。这种模仿是针对爱好唱歌的初学者而言的。此阶段的学员正处于入门的兴奋期,他们刚从亲朋好友的鼓励和夸奖声中跨入声乐学习的行列,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声乐学习既有新鲜的神秘感, 又有着无限的冲劲和美好的憧憬,尽管还不具备正确的歌唱技巧,但歌唱热情却空前高涨,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自身良好的嗓音条件,高音乱喊,音色乱变。在种状况下,教师既不能打击学生的满腔热情,压制其高涨的表现欲望;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任其随性而唱,使声带受到不必要损伤。最好的办法就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音域、音色等特点,选定合适的曲目和合适的歌唱家的演唱,让学生回家模仿演唱。这个阶段的模仿,教师只需要求学生把整首歌曲跟熟、把节奏、音准唱准确,能大概区分音乐的强弱对比和情绪的变化,对于歌曲的风格有个整体性的把握,达到基本的“形似”就可以了。音乐大师瑞恩曾经这样说过:“在开始学习阶段,歌唱者需要一个模型,就像绘画者和雕塑者需要有一个模特一样,直到自己能够独立自由为止。”少数乐感特好的学生,能“依样”把“葫芦”中的一些小拐弯、小装饰、小表情模仿得很逼真,乍一听“挺象那么回事”,那自然更好了。这个阶段中教师切忌让学生对歌唱家的音色、演唱方法进行模仿,也要阻止学生急于追求高音的迫切心态。因为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尚未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对正确演唱方法和技巧又一知半解,对于演唱方法和高难的演唱技巧只留于表面的模仿,往往会使学生造成歌唱技术上和声音观念上的错觉,以至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发声状态,对今后的声乐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辨别性模仿
  
  通过入门阶段声乐训练的学生,已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正确的歌唱知识和技巧,但经常会受到原有“自我演唱模式”的间断性干扰,新理论和新方法很难在歌唱者心理和生理上达到真正的自然稳定状态。部分学生时常会陷入发声不自然,越学越不会唱,越唱越难听等的尴尬境地。这种声乐教学过程中 的“不自然”阶段,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如:无所适从,怀疑自己、失去信心等。此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音色、音域、乐感及演唱能力的同时,应通过自己的范唱,用具体的声音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好的声音和正确的方法,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范唱模仿的过程中,不应只停留于音色模仿的表层,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比、辨别声音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表象分析歌唱状态和歌唱方法。比如:教师通过抓住学生发声状态和所发声音的特征,对学生的声音缺点作稍夸张的模仿,并让学生找出“范唱”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再示范正确的声音加以对比,同时告诉学生自己“范唱”不对在什么地方,并把身体的正确感受告诉他们,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声音的缺点,明显感到自己错在哪里。当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鉴别力,再模仿各类音响时,不再是感性地“依样画葫芦”,而会主动把自己与歌唱家的演唱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分析自己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中存在的缺陷,模仿前辈歌唱方法中的闪光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声乐学习真正进入理性的、有序的轨道。
  
  三、 提升性模仿
  
  到了声乐学习的中高级阶段,歌唱者已具有较为稳定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声音,能够自信、饱满地演唱一些歌曲,但还会存在演唱技巧、艺术处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欠缺。遇到难度大、技巧要求高,情感表达复杂的作品,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望而却步。因而,此阶段的教师可大胆地建议学生借助各类音像资料,现场聆听和观摩众多优秀歌唱家的演唱,开阔视野、增加对各种艺术风格及演唱类型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在这种较为开放式模仿过程中,学员可根据自身演唱的缺陷和存在的不足,局部的、针对性地模仿,一个乐句,一个咬字,甚至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等,把属于前辈歌唱家们的技巧和方法“扬弃”地“拿来”,分析、归纳、最终提炼内化为自己的演唱功力。著名歌唱家多明戈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曾说:“卡鲁索的唱片对我影响最大,那种音质,不可估量的声音力量。我常常听他的唱片。我可能会一味地模仿他而学成不三不四的样子;但我没有试着模仿卡鲁索,我只是试着探索他是怎样唱的。一天,当我录音时,我在高音上仍然困难。我试着模仿他,忽然间我发现可以任意自如地唱起来了。”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大歌唱家从“试着探索”“试着模仿”直至“任意自如地唱起来”,其实就是在模仿中吸收前辈演唱的精髓和真谛,内化提升自己歌唱能力的过程。
  
  四、 突破性模仿
  
  突破性模仿,是指随着演唱能力的不断提高,模仿从“形似”表层逐渐转向“神似”的模仿学习,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观念、方法,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到达模仿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到了这个阶段歌手不仅要对大量的中外音乐作品进行不断地分析和演唱,不断地积累作品,丰富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做到歌唱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在扎实模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悟性、理解,去运用自己的声音,自如地发展个性,追求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所谓“练死了,用活了,率性而发了”正是声乐学习从模仿到创新过程的真实写照。在这个过程中,歌手要敢于突破前贤,敢于突破现状,更要敢于突破自己。我国青年歌唱家吴碧霞在民族唱法获得多次国内外大赛金奖后,敢于大胆地打破现状,转向美声唱法的学习,继而又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美声唱法的第一名,成为我国民族与美声获得双科桂冠的第一人。她的成才经历也向我们证实,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传承前人的经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必经之路,而要获得真正的成功,更要在这条捷径中寻找自我,塑造自我,突破自我,创新自我。
  声乐学习中正确、合理的模仿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提出具体的模仿要求,明确本阶段模仿目标,让模仿真正有效化。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