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略论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略论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27 04:18:03 影响了:

  [摘要]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仪式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藏民族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了宗教。本文简要论述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习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36-03
  
  宗教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所产生的情感,它充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变成了信仰恐惧感心理,并且通过劳动,使这种神秘感变成了信仰仪式、信仰活动并得到了广泛流传且被人们接受。“宗教就其存在的实在整体而言,是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实体的综合系统。”它包括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宗教文学、宗教艺术和宗教绘画等一系列文化。因此,原始先民从社会发展基点出发,在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经过长期劳动和生产实践,创造了古老的精神文化。现在人类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都是从原始人所创造的质朴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文化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活动,从最早的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再由部落崇拜发展到现在的民族宗教,它所形成的仪式、信条和制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艺术、道德、科学、政治和法律,思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试图阐述藏族崇拜信仰中的礼俗及其对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影响。
  
  一、对自然的崇拜
  
  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非常盛行的一种宗教信仰和崇拜方式,是中国史前宗教文化长久的灿烂历史,是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先民把直接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作为崇拜对象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崇拜思想,从而充实心灵。当时,处在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和生活水平极低的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无知的幻想,把自然界的变化看作是一种神意的变化。“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强有力的影响。”因而,原始先民把自己靠双手劳动所获得的一切都归于自然和天地神灵的庇佑,将自然人格化,将一些动物、植物、天、地、日、月等都当作神的化身加以崇拜,产生信仰,于是形成了以自然崇拜为先河的各种崇拜信仰。
  不同地区因其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的差别,氏族部落的异同,所崇拜的事物、仪式、性质也有所不同。就从事农业的大部分地区来说,最早产生的是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从新石器彩陶的各种图案纹饰上可明显看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十分崇拜。受传统崇拜信仰和思想意识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半农半牧的藏区仍把天、地、龙、水等作为崇拜对象。从事半林半农狩猎的一些藏区,把山、石作为崇拜对象,他们在上山狩猎之前,从自己崇拜的山下捡一块白石,放在嘛呢石堆上,念几句嘛呢词语,认为这样可得到神灵的保佑。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杀死牛羊敬贡神灵。作为崇拜者来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免去或者消除一些灾难。白龙江上游的藏族和四川的羌族一样,对山中的白石相当崇拜,认为白石是战胜邪恶和妖魔鬼怪的有力武器,还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他们用羊的肩胛骨来祭山中的白石,在垒起的白石堆(嘛呢石堆)上插绫旗,绕石堆转圈子、念嘛呢、磕长头,祈祷自然物保佑自己,从而得到心灵的充实和思想的解脱。
  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灵物崇拜包括个人供奉崇拜、家庭供奉崇拜和民族村舍供奉崇拜等,其总的目的是要得到供奉崇拜灵物的保佑。藏族儿童脖颈上系红线绳或红绸带,头上饰红绸子系的珊瑚蛋,以及庭院大门口挂羊角、钢锯、熊头、野猪头等,均以祛恶辟邪为目的,都是想象出来的一种自然力量,是对灵物崇拜的种种方式。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想象出来的这种自然力量,充分表明了人们对一些事物还无法理解、无法解释,致使对灵物产生了强烈的崇拜、盲目的信仰。在今天的一些落后山村和偏僻山寨,仍有种种迹象存在,是一种留传下来的崇拜仪式。
  
  二、对图腾的崇拜
  
  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灵物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崇拜形式,它的产生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图腾崇拜主要是指对远古部落的标志、徽号,以及动物和植物的崇拜。据分析,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人面鱼纹、鸟纹图案、蛙纹图案、模拟太阳的旋涡纹图案等,均是图腾崇拜的表现。“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它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许多学者认为,古代传说的蛇人身是对龙的图腾崇拜,作为图腾的崇拜物还有鹰、狮、牦牛等动物,这进一步说明图腾崇拜中积淀着原始先民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古者畜龙,古国有豢龙氏、有衡龙氏。”这是对龙的一种图腾说法。传说中的凤又是另一种图腾物,是吉祥的标志,众多学者认为是由鸟的形体变化产生的。笔者认为,凤是远古的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吉祥物,它和藏区传说的格桑花一样,其实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大荒之地……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这是关于凤的一条佐证,是以凤为图腾的重要标志。
  白龙江上游的藏区人们以杨姓较多,其次有少量虎姓或者其他姓的,这些也是对羊、虎图腾崇拜的结果。藏族崇拜龙、凤图腾,尤其体现在生活用具上,如龙碗、龙铜锅,佩戴在腰间的双龙银盘,绣有龙图的首饰等。
  原始宗教文化的自然崇拜是将动物的某一部位作为崇拜对象,而图腾崇拜是将动物的全身作为崇拜对象。从藏族地区原始宗教遗留到今天的认识表明,某种动植物对本氏族的经济、生活有重大的意义者,就被认为是这个氏族的保护者或标志,氏族部落就以这些动物来命名,如迭部藏区现存的一些地名:
  
  三、对灵魂的崇拜
  
  灵魂崇拜是处在科学极度贫乏的原始先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一些活动,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感觉都是由灵魂所引起的。他们用这种虚幻的观念去解释动物的生死、植物的枯荣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这样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属纤复,再办丧失,依死了回生。”充分说明人死后还会轮回转世,一切都是离不开神和灵魂的,一切自然物、动物都被神化,表现出群众中间广泛存在神鬼观念。
  人们晚上睡觉做梦,看见死去的人在活动,总认为一个人生命体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幻觉,原始的人们称之为灵魂。藏区的人们在进山放牧或砍柴时受到惊吓,回家后按进山方向叫魂,意味惊吓之后,魂被鬼拉走了,只有叫了才能回来,所叫时间长短不一,直到被惊吓者的精神恢复正常。而鬼魂崇拜又不同,如给死者陪随葬品是从古沿袭下来至今仍存的一种鬼魂崇拜现象,其意是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早日脱离肉体,转世人间。受其影响,藏族地区仍遗留有过年、过节接送鬼神的习俗和人死后烧葬时念经的同时撒纸钱、献食品、升经幡等一些活动,均是鬼魂崇拜的表现。
  
  四、对祖先的崇拜
  
  祖先崇拜在原始氏族中很普遍,祖先是氏族的血统来源,母系氏族崇拜女祖先,父系氏族崇拜男祖先,父权制确定之后,家族长的权威日益增长,祖先崇拜更加盛行。当父系氏族确立后开始了男性崇拜,即对陶祖(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到了仰韶文化后期,陶祖崇拜到处盛行,“甘肃甘古灰地儿、陕西铜川李家沟等遗址的晚期遗存发现过陶祖,黄陵遗址曾发现过男人的陶塑头像,这说明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在生殖崇拜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两性同体崇拜,青海柳湾遗址中出土的人面彩陶,是祖先两性同体崇拜的典范。
  
  五、对佛教的信仰
  
  佛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信仰体系,藏传佛教更是如此,“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佛教创立时,正值奴隶发达时代,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了经典、仪式、习惯和教团组织;就其狭义而言,只是言教讲佛法,其总的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总的含义是五觉,即正觉、等觉、遍觉、圆觉和无上觉。“佛乃道德之先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行则飞,坐则扬光,古号为佛也。”而藏区的佛教寺院大多数承袭了佛教的经典和教义。吐蕃佛教和政治相结合,佛教具有一定的支配势力,各文化部门都得做它的奴仆,接受它的指挥和利用。
  新时期,通过民主改革,大批喇嘛还俗,佛事专职人员减少,“xx”使更多的寺院受到破坏。近几年,通过对民族宗教的不断改革完善和开放,整个藏区和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寺院相继恢复和开放,重返寺庙操持佛事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民族宗教意识又趋浓厚,宗教观念又趋强烈,宗教的传统仪式、活动也相应活跃起来。仅甘肃迭部,就拥有大小寺院20余座,大部分寺院是维修或新修的,但室内外的装修、壁画图案、佛教造型、建筑结构和其他藏区寺院基本相似,绘画技术高超,颜料色调匀称,所塑的佛像生动逼真,充分证实了众多信佛者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思想,佛教文化得以继承和沿袭。
  从历史的发展去看宗教活动,“宗教曾被剥削阶级用来做愚弄麻痹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法律和教育彻底摆脱了宗教影响,使宗教完全成为公民私人的事情。”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宗教政策充分得到恢复的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群众中间,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患病,不去医院求医治疗,而选择去寺院求神拜佛。甘南各县每年有相当一部分人去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和夏河拉卜楞寺朝拜,他们磕着长头,徒步跋涉,有些甚至被饿死、冻死在途中。
  随着藏区众多信仰者观念的更新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去寺院参加一些宗教仪式活动,宗教意识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作用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来送孩子去寺院当和尚转为送孩子进学校接受新的教育。因此,部分有文化的青年人淡化了宗教信仰和迷信意识,走进工厂和领导岗位,这可喜的变化与思想认识的提高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马正亮.甘肃少数民族人口[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88.
  [2]黄奋生.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3]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