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到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_语言文字手抄报
 

到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_语言文字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9-01-14 04:12:22 影响了:

  摘要: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从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体会到,带领学生到语言文字中去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经历一个“理性文字――感性文字――理性文字”的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效性 理性文字 感性文字
  
  一、从理性文字走入感性文字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所以读语言文字要认清形状、读准字音、理解意思,而这些作为学习者来说,是理性的东西。但是,如果语文学习仅仅是这些,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到语言文字中,体味它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让我们从中得到熏陶与感染。
  1.引领想像,还原意象
  文字中蕴藏着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要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到它,欣赏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带领学生展开想像。如《庐山云雾》一课中“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这一句,笔者引领学生想像这是一件怎样的外衣时,“飘逸”一词已经幻化成“轻盈的”“飘动的”“半透明的”“柔软的”“若隐若现的”“朦朦胧胧的”等具体的美丽景象。
  2.指导品读,体味情感
  体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而品读则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李白送别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生不可能凭空就能体味到的,不是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就能体味到的。这“依依不舍”之情,是隐在文字的背后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只是理性的解释,其背后蕴藏着具体可感的“不舍情”:他们是知音,一起研究诗词的艺术,一起探讨音乐旋律的美妙,等等。而此时,一旦要分离,不能再一起快乐地吟唱,不能再请教问题了,失去了一种心理的依靠。知音远去难再觅,难再见,“依依不舍”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理性的文字只有走向感性,才能真切地体味到了他们之间的情和谊。让学生再来体味“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妙,就水到渠成了,就渐入语文学习之佳境了。
  3.体察语境,感悟智慧
  课本中各类文章的语境创立,常常是“在言语的经验之内留连”(柏克语),语词的语义“不是通过它们固有的价值,而是通过它们相对的位置”(索绪尔语)而起作用的,所以,许多文章的语境都呈现为“经验语境”,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视野的扩展,知识网络的构建,等等。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老师就应该为学生链接这种经验语境,
  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重点是体会晏子的顾全大局的精神与杰出的智慧。但如果仅从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答中来体会,有些浅薄。虽然晏子的对答确实巧妙无比,但真正领悟晏子智慧还是不够的。要真正体会晏子之“智”,我们必须让学生从晏子当时的处境出发。首先,晏子是受齐王之命来与楚国结盟的,而且必须完成任务方能完成抗秦大计,要不没法向齐王与齐国的臣民交待。其次,晏子是代表齐王与齐国而来的,是不能丢失齐王与齐国的尊严的。也就是说,既不能惹怒楚王,以招致结盟大计的失败,也不能低声下气,丢了齐王与齐国的脸。此谓一难也。其二,楚王何其“刁”也。他抓住晏子的软肋,处处想侮辱晏子,以打击齐国的气势,贬低齐国地位,以期在两国谈判中占得先机。所以,真正要让学生体味晏子的“机智无比”,必须让学生体味其处境之难。
  我们引领学生体会楚王的“刁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晏子言行之妙。如第二回合中,楚王对晏子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和“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两句时,内心会怎么想呢?楚王一定会想:我就贬低你晏子,把你说成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看你怎么样?我是大国国君,谅你也不敢无礼。如果你不知好歹,我不但不跟你结盟,还要治你个欺君之罪。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接下来也就不难理解晏子“故意装着为难的样子”和“说实话吧,怕;撒个谎吧,怕”,及“故意笑了笑”这三个地方。“装着为难”是告诉楚王和其他人,这是楚王逼我说的,得罪了可不能怪我。“故意笑了笑”呢?向楚王表示什么?歉意,友好,创设氛围,让楚王的脾气没处发,只能“陪着笑”。
  二、从感性文字回归到理性文字
  当学生读懂了文字里面的情与理,是否就大功告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习语文的目标是两个方面的:一是让学生从文字中读懂其所蕴含的形象,把理性的文字幻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情境,体味到作者在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思想,即人文性目标;其二是让学生形成了对语言文字准确敏锐的感受力的同时,向这些作家们学习如何遣词造句乃至谋篇布局,学会用准确语言文字来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这是工具性目标。我们完成人文性目标后,工具性目标是不能忘记的。
  1.换词中体味遣词之确切
  在《庐山云雾》一课“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一句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想像体味“青峰秀岭出没”的意境之美外,笔者再引领学生想一想,能换用别的词来描绘这种意境吗?在细细比较了“沉浮”等词之后,领会到了“出没”一词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不但写出了云雾的形态,更是写出一种动感之美,一种神秘之美。
  2.比较中感受修辞之美妙
  课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使描写对象更加摇曳生姿,展现出了一种生动美、形象美。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把一段话去掉比喻、拟人等修辞,再与课中原文进行品读比较。学生仔细品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排得很密,又大又圆”与“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两句之后,都能感受到应用修辞的好处:“我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那张荷叶”“那荷叶好像小朋友们在挤着玩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作品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修辞之美。
  3.仿写中发现结构之精巧
  许多课文段落的结构非常精妙,有的以一线贯穿全程,形散而神不散;有的过渡衔接巧妙,自然而富有情趣。然如何让学生有效地体味这其中的妙处呢?老师分析讲解显然只是外部的作用,然而让学生进行仿写,则可以促进学生真正用心地去体味,去领悟,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段时,抓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自家的小园或校园等地方。学生为了写好片断,充分地品读、感悟写作的顺序,如何抓事物的特征。学生在仿写出优秀片断的同时,也深切地体味到了这段文章结构的精巧了。又如,教学《白鹭》一文,一位老师也以学生仿写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揣摩文章写作的方法。先概括写白鹭的大小、颜色都很“适宜”。接着用白鹤、朱鹭、苍鹭比较衬托,具体表现白鹭大小的适宜。紧接着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排比句,以夸张的手法,具体状写白鹭的蓑毛、长喙、身段、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十分精当地突出白鹭色素与身段 “适宜”的特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