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批评与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批评与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发布时间:2019-01-16 03:59:07 影响了:

  【摘 要】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今“啃老”一族的出现,更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自主教育的缺失。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批评和自主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我们家长又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孩子呢?本文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批评 尊重 自主 创新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各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如何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们也是越来越困惑。这当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正视并去解决,其中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便是普遍性的问题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6350名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竟有97%的孩子选择找老师或父母。虽然有不少时候找父母和老师是必要的,可这种情况是否有很强的依赖性在里面?再看看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虽然这些年轻人早已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反而依赖父母做生活的“寄生虫”,可以说这些都是他们缺乏自主性的具体表现。那么,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许多父母,即便是讲家庭民主的父母,似乎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并且在生活中也时时处处要求孩子听话。许多情况下,不少孩子也因为所谓的“不听话”而倍受批评。不管怎样,我想有一点大家都会肯定:凡是那些“淘气”、“不听话”的孩子一般资质都非常好,反应都非常快。可事实是,往往这样的孩子也偏偏成了我们“厌弃”的对象。例如,爱迪生在学校时经常向老师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被老师斥之为“糊涂蛋”甚至被鞭打,可是他这样的一个“糊涂蛋”日后却成了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毋庸置疑,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孩子听话确实可以省去许多管教的精力,少生好多气,但着眼于孩子的成长来看,这种遇到困难只会找家长、找老师的孩子不能不让人忧虑,他们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也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埋下了隐患。所以,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有些家长的认识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对孩子“要听话”的要求也是不尽合理的,这也正是造成孩子们自主性不强、独立性差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有自私之嫌的要求。
  当然,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对孩子不敢放手,凡事包办代替的多,即使放手,也是干涉的多。说白了,就是关爱过多,期望过高,信心不足,批评不当。我们常常担心子女所做的是否危险,常常希望子女做的十全十美,所以总要不由自主地对孩子发出这样那样的指令,总要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独立行动、独立思考的机会,减损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积极性,甚至说一些伤及孩子自尊人格的话。孩子做点事,诸如画画啦,自己修理破损的工具啦,我们会说“这样行,那样不行”“不要这样!瞧你笨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两次做不好多做几次他们就把握了要领,就做好了。我们就是提点建议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否则,长此以往,我们的子女就习惯了在父母划定的条条道道中行事,成为失去主动性、失去自主判断能力的“木偶人”。即使不至于这样,孩子也具有了很大的被动性,丧失了探索、求知的兴趣和冲动。对此,笔者也有切身的体会。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给他辅导十以内的加减法,每当遇到他理解不通或写错的情况,由于不够耐心,常常言辞急切,弄得儿子不知所措,以致于他每次在演算出结果后总问我算得对不对,等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才写上答案。后来发展到一见数学题就发怵。看着他委屈慌乱的神情表现,我既心疼又很苦恼。仔细想想,难道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批评造成的吗?这样教子的方式不仅侵蚀了孩子的自信,而且湮灭了他们的自主性。笔者所教的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小学时是优等生,进入初中后各门功课都是前几名,但升入九年级后有一两次考试不太理想。从此以后,她便整日闷闷不乐,很少讲话,不与同学们交往,情绪十分低落。有时人在教室上课,却心不在焉,往日的朝气自信不见了,变得萎靡不振。在走访这位学生家长后得知,这位同学是因为考试失利受到了家长的严厉训斥和责骂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以致放弃了追求和进取。后来,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我多次找她谈话,分析原因,查找不足,最终她又走上了自信学习,自主学习的正常轨道。
  可以说,不当批评不仅给孩子带来太多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形成,而且也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许有些家长朋友会对此不以为然,这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怎么能挂上钩呢?可是,我们应当看到,在这样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一个人的自主性是多么重要。只有自主,才可能去自由探索,只有探索,才有创新。著名教育家多湖辉先生说:“一个对事物常有新奇构想的人,常常在孩提时即表现出充分的自主判断能力。”还拿爱迪生的例子来说吧,他小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他曾学着母鸡的样子似乎很荒唐地呆到柴房里孵蛋。幸运的是,他母亲给他提供了宝贵的呵护,给了他自主思考想像的空间,也正因为这样,使他具有了作为发明家必不可少的极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独创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获得了巨大成就。假如当初他的母亲对他的奇异行为动辄加以阻止,加以指责,使他逐步丧失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我想事情的结果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记得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成年人总是绷着脸管教孩子,好像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童年,不知道童年童趣为何事何物。”笔者以为,带着欣赏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舍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判断能力,便在他们的人生中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就说我家儿子吧,他在班里素有“车王”之称,凡是与车有关的知识知道的比大人都多。别人每次说到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是骄傲得不行。他对车的兴趣,在四、五岁时就表现出来了,在街上看到车,他就满怀欣喜,注目良久,不愿回家。给他买的玩具车也是翻来覆去看,爱不释手。后来上到二年级就开始“毁”车,有一次,他私下里把车拆了个七零八落,弄得车零件残缺断裂,一片狼藉。看到他如此破坏,如此“败家子”,我心中的火当时“腾”地一下就上来了。但转念一想,他如此这般也不一定是坏事啊。所以,迫使自己冷静下来,询问他拆车的原因并鼓励他重新装起来。刚开始他还找不准南北,丢三落四的,不过很快就轻车熟路了。以后再买车也都是拆了装,装了拆,乐此不疲,甚至在车上捣鼓出一些新颖别致的设置来。直到有一天,他看着我,语气坚定地说:“爸爸,我长大了,一定装一辆真车给你开。”我听了心底一种欣慰之情油然而生,暗自庆幸先前自己终没有做出过火的言行来。再想想当初我辅导孩子的急切,也许就因为没能蹲下来看孩子,而是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来要求孩子,从而使他无所事从,全无主见。痛定思痛,我便以三个“允许”来开释自己: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孩子有情绪发脾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放任自流,并不是说批评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有,而是要恰当运用。
  在现实社会中,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少,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有些家长就把满心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对孩子过于严厉,批评毫不留情。似乎觉得反正孩子是自己的,怎么批评都行。可是我们别忘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这样做,要么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使其叛逆随意,要么使孩子成为唯唯诺诺的人。
  最终,现实却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背道而驰。当然,也有些家长不愿意,也不敢批评孩子,担心孩子受委屈或产生其它负面影响。其实,对孩子适当批评是必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听夸奖的话,听不得半点批评,这样孩子长大了,往往很难承受批评的压力而引发诸如任性、脆弱等其它问题,反而对孩子有害无益。
  所以,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是否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恰当地运用批评,维护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呢?关键是每位家长要了解一些现代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给孩子以充分的理解,批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关键是在批评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不仅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批评,还要知道以后该怎样做。
  总之,只要咱们每位家长能从“怎样有利于孩子独立生存发展”这方面考虑问题,以一颗爱心、信心、耐心对待孩子,不要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大胆学习尝试的积极性,那么就一定会使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具有自主性、富于创新能力的年青一代,如此以来,便是个人之福,家庭之福,国家之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