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初中数学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应用新课改理念教学初探】
 

初中数学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应用新课改理念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9:33 影响了:

  当前,正在实施第二期课程改革,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我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轻松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按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总要求,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
  
  二、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上好绪论开头课。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对于部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启发引导,使他们热爱和珍惜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动机,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平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多关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使学生热爱教师,进而热爱教师所教的数学。
  3.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留个“尾巴”,在讲数列和极限时,先提出一个新的龟兔赛跑的问题:“兔子与乌龟赛跑,起跑时。乌龟在兔子前面100米,试问兔子能否追上乌龟?如果兔子跑完100米,乌龟跑了1米,因此没追上;兔子又跑了1米,乌龟又跑了0.01米,还是没追上,……如此下去,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时学生会感到困惑不解。我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在我们所要学习的数列和极限中找到答案。”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类似的还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与问题类比等。
  4.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设计优质的教案学案,适当插入一些奇人趣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反证法时,我先讲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贤臣被奸臣陷害,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要判贤臣死罪。临刑前,皇帝命人写了两张纸条,一为生,二为死,抽得生则免死,抽得死则砍头,而奸臣为达到害死贤臣的目的,串通写纸条的人。两张均写了死。此事又被一知情人告诉了贤臣,贤臣想了一下反而高兴了。临刑那天,贤臣抽了一张看也不看就吞进了肚里。监看官只得看余下的那张,因余下的那张是死字。故吃下去的必是活字了。这个贤臣靠智慧终于活了下来。”由此引发学生学习反证法的兴趣。
  5.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结合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抛疑引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应当抛疑引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精心设疑。合理有效地提问。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谋划,合理设置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比如:教学“对称轴”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对称轴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提出问题:“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等。
  2.创设悬念,设置启发性问题。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代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刨根问底,直至得出结论。如:教学a2-b2=(a+b)(a-b)这一公式后,让学生分解m4-m4,我选两个同学站起来回答,同学们都很惊讶,因为甲同学分解的是(m+n)(m-n)(m2+n2),乙同学分解的是(m2+n2)(m2-n2),这时我问大家:“你的答案和谁的相同?”“到底谁的正确?”这就使“因式分解一直到不能再分解时为止”的要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掌握提问的深度与频幅,激发学生思维潜力。不间断的提问或过深过浅的提问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过于简单;提问的频率既不能过高,让学生不能冷静思考,也不能过低,难以激发学生思维。只有提问难易适度,疏密相间才能大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