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向量法打动三角形之“心”】用向量法证明三角形三条中线共点
 

【向量法打动三角形之“心”】用向量法证明三角形三条中线共点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9:55 影响了:

  广东珠海斗门第一中学519100      摘要:三角形的外心、内心、重心、垂心以及正三角形的中心与几何有关图形的性质有机地结合,可拓宽应用的范围,使很多几何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特别是在用向量法解题时,若能记住一些关于“心”的性质,可大大简化解题过程.
  关键词:外心;内心;重心;垂心;轨迹;向量;优越性
  
  向量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几何形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其运算都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二是代数形式――平面内的任一向量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其运算都具有相应的代数表示形式. 这使得向量成为了沟通几何与代数的强而有力的工具,同时也为几何证明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利用向量工具来进行几何证明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是我们所熟悉的“三部曲”,其简单表述为:形到向量――向量的运算――向量和数到形.
  运用传统欧氏几何的证明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特殊几何点(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的存在性是比较难的. 若利用向量,则可以把复杂的几何证明转化为简单的向量运算,从而有效地简化问题.
  本文将利用向量来证明三角形“四心”的相关性质,并以此来体现向量证明的优越性.
  
  [⇩]三角形重心(中线交点)性质
  命题1点O是△ABC的重心的充要条件是++=0.
  证明必要性:
  若O是△ABC的重心,则每条中线被重心分成2∶1的两段,因此
  若++=0,如图1,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设OC′与AB交于点D,则点D为AB的中点.
  [A][F][C][O][E][B][C′][D]
  图1
  所以+=.①
  由++=0,
  得+=- .②
  由①②得-=. 所以C,O,C′三点共线,而点D在OC′上,故C,O,D共线,即CD为△ABC的边AB上的中线. 因此点O是△ABC的重心.
  命题2若点O是△ABC的重心,则S△AOB=S△BOC=S△COA=S△ABC .
  证明 如图2, E,D,F分别为AC,BC,AB的中点,三条中线的交点为O. 此时
  [A][E][C][D][O][F][B]
  图2
  S△COA=S△ACF-S△AOF,S△BOC=S△BCF-S△BOF,于是S△COA=S△BOC.同理S△COA=S△AOB,S△AOB=S△BOC. 综合以上可得S△BOC=S△AOB=S△AOC=S△ABC .
  命题3P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 O是△ABC的重心⇔=(++).
  证明=+=+=+⇒3=(++)+(++).
  因为O是△ABC的重心,所以++=0⇒++=0,即3=++,由此可得=(++).
  反之亦然,证明略.
  应用1已知O为平面内一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λ(+),λ∈(0,+∞),则动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A. 重心 B. 垂心
  C. 外心 D. 内心
  解析由题意得=λ(+),则与△ABC的中线共线,故选A.
  [⇩]三角形内心(内角平分线交点)性质
  命题4O是△ABC内心的充要条件为-=-=-=0.
  证明=
  ・cos∠BAO,=
  ・cos∠CAO. 因为O是△ABC内心, ∠BAO=∠CAO,所以=,即-=0. 反之亦然,证明略.
  同理O是△ABC的内心⇔-=-=0.
  命题5O是△ABC内心的充要条件是a+b+c=0.
  证明=+,=+,代入a+b+c=0中,则有=. 因c=
  +. 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与∠BAC的平分线共线,即过△ABC的内心. 同理知,都过△ABC的内心,即O是△ABC的内心.
  反之亦然,证明略.
  应用2O是平面上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λ
  
  +,λ∈[0,+∞),则P点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解析是向量的单位向量. 设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e1和e2,又-=,则原式可化为=λ・(e1+e2). 由菱形的基本性质知AP平分∠BAC,那么在△ABC中,AP平分∠BAC. 故选B.
  [⇩]三角形垂心(高线交点)性质
  命题6 O是△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若・=・=・,则O是△ABC的垂心.
  证明由・=・得・-・=0,即・(-)=0,・=0,则OB⊥CA. 同理,OA⊥BC,OC⊥AB,所以O为△ABC的垂心.
  命题7O是△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满足
  2,所以2-2=2-2. 于是(-)・(+)=(-)・(+),则・(+-+)=0,即2・=0. 因此⊥. 同理⊥,⊥. 所以O为△ABC的垂心.
  应用3已知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动点P满足=+λ・
  表示与垂直的向量,即点P在过点A且垂直于BC的直线上,从而点P一定过△ABC的垂心.
  
  [⇩]三角形外心(中垂线交点)性质
  命题8O是△ABC的外心⇔
  (或2=2=2).
  证明设D为AB的中点,由2-2=0,得(-)・(+)=・2=0. 所以O为AB中垂线上的点. 同理可得O为BC,AC边中垂线上的点,因此O是△ABC的外心.
  反之显然成立.
  应用4已知向量,,满足条件++=0,
  =1,求证:△P1P2P3是正三角形.
  证明 由已知+=-,两边平方得・=-. 同理 ・=・=-,且
  =1,所以
  =. 从而△P1P2P3是正三角形. 反之,若点O是正三角形△PPP的中心,则显然有++=0,且
  . 即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0且
  ⇔点O是正三角形P1P2P3的中心.
  应用5若O,H分别是△ABC的外心和垂心. 求证:=++.
  证明 若△ABC的垂心为H,外心为O,如图3.
  [A][D][H][O][B][C]
  图3
  连结BO,并延长交外接圆于点D,连结AD,CD. 所以AD⊥AB,CD⊥BC. 又垂心为H,AH⊥BC,CH⊥AB,所以AH∥CD,CH∥AD. 所以四边形AHC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故=+=++.
  应用6著名的“欧拉定理”讲的是锐角三角形的“三心”――外心、重心、垂心的位置关系:
  (1)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欧拉线”;
  (2)三角形的重心在“欧拉线”上,且为外心到垂心连线的第一个三分点,即重心到垂心的距离是重心到外心距离的2倍.
  “欧拉定理”的向量形式可化为:设O,G,H分别是锐角三角形ABC的外心、重心、垂心. 求证 : =.
  证明 按重心性质(命题3)知G是△ABC的重心⇔=(++). 由“应用5”知 =++. 由此可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