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趣味巧对联 [巧用对联教语文]
 

趣味巧对联 [巧用对联教语文]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9:09 影响了:

  对联艺术是一种浓缩的语言艺术,雅俗共赏,生生不息。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但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变得凝练生动,创新和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一、运用对联生动导入新课
  
  恰如其分地运用导语,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运用对联导入课文,不失为一种适用的方法。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导入课文:“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恶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迹辄千秋。”对联一出,学生一赏为快,议论纷纷。然后我问学生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并说说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学生凭着已有的文言功底,回答说:对联写的是苏轼,说他的仕途坎坷,因奸臣当道,壮志难酬,只得寄情山水。我趁热打铁说:其实这就是苏轼的生平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作背景的梗概。然后,具体介绍了苏轼及写词背景。这样的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运用对联训练概括能力
  
  对联艺术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概括力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莫泊桑《项链》一文时,要求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内容,学生概括为:(1)得请柬忧喜交加;缺衣饰心生烦恼――开端。(2)借项链欣喜若狂;临舞会虚荣满足――发展。(3)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倾家荡产――高潮、结局。这些对联语言简练利落,诗味盎然,高度地概括了小说的内容,且为下面分析归纳人物思想性格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这种做法,比只列举、分析课文词句的做法,多了一层能力训练,那就是:用词精当,富于美感。
  
  三、运用对联训练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借用对联不但可以避免学生早已感到枯燥无味的篇篇课文都讲时代背景、题目含义、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呆板教法,而且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抓住本文人物命运特点,用对联的形式勾勒主人公形象。几经集体修改,拟出以下对联:(1)无错失贤淑婧女兰芝遭驱遣;有情义无奈孝郎仲卿道别离。(2)人间无情夫妻不得相厮守;黄泉有义鸳鸯总能共枕眠。(2)薄命女薄命挂东枝;多情郎多情赴清池。这些对联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浓缩得深切动人,缠绵婉约,凸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莫泊桑《项链》时,要求用对联总结构思巧妙的特点――“一夜虚荣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教学归有光《项脊轩志》时,要求用对联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幽室安居心可喜;至亲亡故情亦悲”。这不仅仅是概括,而且是在写诗,是创作。在学习姜夔《扬州慢》时,我让学生进行集句训练,学生们拟成如下对联:“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故国哪堪回首;明月二分,唯清角瑟瑟,玉人何处吹箫?”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这是对课文知识的运用,也是在创新。
  
  四、运用对联培养审美情趣
  
  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形式美。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选出一些描述传神、意蕴深刻、意境深远、手法巧妙的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赏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时,我还让学生自选对联,写鉴赏文章,然后互相交流;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创作对联,出现不少佳作。如引导学生开展以自己名字开头拟写对联活动,产生如下妙联:(1)耀俊――耀眼光环绝非瞬息铸就;俊美形象应是长期塑成。(2)景宇――景中含情感时花溅泪;宇内相思恨别鸟惊心。(3)莉香――莉花飘飞疑是戏蝶翩翩舞;香气远闻引来娇莺恰恰啼。(4)余晨――余音绕梁陶醉多情琵琶女;晨钟震耳敲醒无奈读书郎。学生们徜徉在雅俗共赏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海洋中,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