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9:20 影响了:

  〔关键词〕 培养;思维;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B)―0046―01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1.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时可以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时提出,有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提出,有时可以在学生练习中产生矛盾后提出。例如,在学习“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教师可以从“平均”这个旧知识出发,列举事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平均分配,再对学生提问“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探究新问题上来。
  2.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评价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发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淡化横向比较,重视学生自身纵向比较。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回答错时,首先要肯定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采用恰当的言语指出不足,鼓励他继续努力。
  3.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家住房的面积、多住户院内各家的电费等。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时,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组织好从感知到抽象的认知活动,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浅显的实例揭示数学概念的实质。如,在教学“等体变形”一类应用题时,可以拿一块橡皮泥为例,讲清把正方体铸造成长方体形变而体积不变的道理。
  2.通过直观演示,理解题意。在讲“相遇应用题”时,可以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走一走,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等数学概念。又如,学生对“长方体框架”这一概念不清时,可指导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框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学生脑海里就会留下它们清晰的表象。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完善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事先让学生画好半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10厘米的圆,再分别测量大小不同圆的周长,让学生用周长除以已知的直径得出商,最后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4.重视知识的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数学习题均有一定的解题规律,教师可通过大量的事例,引导学生加以验证,最后总结规律。如,“分数乘法应用题”,可通过一系列习题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得出:“单位‘1’的量×谁的分率=谁的数量”这一关系式,明确式子中的分率和所求数量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语言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但让学生敢讲,还要让学生会讲,讲得好。如,训练学生把生活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用简要的语言摘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用准确而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同类知识的特征和解题规律,启发学生之间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等。这些活动都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表述要清晰、简练,板书要条理清楚,并能准确地使用概念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程序时,要有意识地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条件。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说理,思维有序,会对一道应用题的多种列式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合理、简便。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法把各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这些程序的设计,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