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舞蹈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深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舞蹈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深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5:06 影响了:

     一、舞蹈高级人才培养现状      如何定位舞蹈高级人才?在舞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许多学校都打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从事舞蹈史论研究、舞蹈表演研究、教学研究、创编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已由单一的专业型向综合能力素质型转变。目前在国内,可以进行舞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高校不足15所,与其他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是无法比拟的,而目前国内每年舞蹈硕士毕业生也仅百余人。但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却引发出我们舞蹈高级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我们如何定位舞蹈高级人才,舞蹈高级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二是如何培养舞蹈高级人才,是定向培养,还是培养综合能力兼顾综合学科能力。三是舞蹈高级人才的现实定位,即学以致用的客观现实。
  (一)如何定位、培养舞蹈高级人才
  要解释舞蹈高级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就要对高校的培养模式做更多的了解。从专业方向的划分来看,目前主要包括舞蹈史、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表演等方面。就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而言,通常培养院校在学生三年的学习阶段,分段安排教学计划。按年级划分:一年级将要完成中国舞蹈史、区域舞蹈史、民俗学、艺术美学、舞蹈实践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同期要对国内外的一些舞蹈现象提出相应评论、观点。二年级,将完成与本专业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的学习。同期要逐渐培养自己艺术观察的敏锐度,适时寻找议题,增加田野调查的实践次数,为自己的毕业课题打基础。三年级,主要是综合提高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综合知识的能力,在相关领域建立自己的研究基础。逐步在某一领域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通过综合知识的积累来完成毕业论文。但要真正使学生在某一方向有所成就,同期将要接受更为广泛的学科知识,如考古学、史学、地方史、图像学、现象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音乐学、音乐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的综合学科,才有可能使自己在研究方向及学术思维上取得提高,逐步向舞蹈高级人才迈进。
  综上所述,培养一个合格的舞蹈高级人才,绝非一个简单的时间段可以完成,而是一种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何为学术研究能力?笔者认为是一种对知识的驾驭与运用。这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也可以简单地讲,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而言,势在必行。
  (二)舞蹈高级人才产销脱节的现状
  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国家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但根据对近年来舞蹈硕士研究生毕业流向的调查,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舞蹈高级人才的社会定位究竟是什么?舞蹈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应该如何?我国的舞蹈硕士研究生招生始于1982年,目前有培养资格的院校不足15所,每年的硕士毕业生仅为百余人。在这百余人中,能在专业对应的岗位上工作的却不足三分之二,多数面临转岗的问题。这无不反映出我国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面临产销脱节的问题。试着分析这一问题,是舞蹈高级人才培养过多饱和了,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是舞蹈高级人才的定位不准确,还是舞蹈高级人才的社会定位出现状况?笔者认为,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可能存在,但产需相结合、扩大专业需求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现状,以舞蹈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例。舞蹈史论的硕士研究生知识面广,学术严谨,又是舞蹈艺术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基石,但舞蹈史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并不理想。因此,舞蹈史论研究生应把自己的学术认知能力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同时,各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拓宽舞蹈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渠道,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几所艺术专业院校或是舞蹈研究所身上,要结合目前综合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适时地将舞蹈艺术课程列入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规划内,这将是舞蹈高级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的一个关键目标。目前,国内开设舞蹈史论课程的院校,只集中在极少部分的艺术类院校,占院校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以教育大省为例,北京共有88所高校,山东省共有88所高校,陕西省共有60所高校,上海市共有48所高校……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院校中,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院校少之又少。如何解决这个产销脱节的问题,将是我们目前首要考虑的。
  
  二、拓宽舞蹈高级人才的就业渠道
  
  在综合院校设置舞蹈艺术课程,是拓宽舞蹈高级人才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社会需求,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成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将舞蹈艺术课程列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规划是符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是社会与学校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舞蹈高级人才产销脱节的关键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没有与舞蹈艺术高级人才的定位、走向相互衔接。目前,虽然多数高校实施了《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设置了部分课程,但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舞蹈艺术课程的设置方面尤为欠缺,这就使得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趋于定向模式,出现了就业渠道狭窄、盲目的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推进舞蹈艺术课程,对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普通高校舞蹈艺术课程设置的需求来看,舞蹈艺术最为突出、鲜明的意义即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舒缓心理压力,有益于传承文化。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均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急切需要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情感释放,而舞蹈艺术的功能性,恰恰是其他艺术行为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加快公共舞蹈艺术课程的建设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的。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要确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舞蹈高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逐步与社会需求挂钩,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人才,从而解决产销脱节的问题,更好地发展壮大舞蹈艺术。
  (一)综合院校设置舞蹈艺术课程的意义
  要培养、发展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人格。艺术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舞蹈的美育作用,有益于培养人的美感、情感、灵感。它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的多方面潜能的结合不仅能够开拓艺术的视野和内涵,也突破了技能性教学训练的禁锢,由此,受拘束的主体感悟性和创造性精神得到解放。舞蹈艺术离不开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它需要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思想浓郁的环境氛围,只有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使主体体现出人文精神、情感和行动。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而仅仅是知识体系的填充,并不能真正地使舞蹈艺术教育的人文要素丰富起来。面对普通高校的学生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舞蹈艺术不能仅仅理解为“为了纯粹的技艺的游戏”,使其封闭和满足于有限的形式世界,这样不仅丢失了舞蹈艺术的生命价值,也使得舞蹈艺术脱离了当下大的文化语境。舞蹈教育应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促进学校舞蹈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对话、交流。面对着人文化的转向,舞蹈艺术教育也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舞蹈艺术教育走进普通高校的意义所在,并努力把舞蹈艺术教育与人文内容全面融合。这一步,针对当下普通高校教育模式来说,是必需的和紧迫的。
  (二)普通高校如何设置舞蹈艺术课程
  长久以来,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偏重技能的训练,即学生在接受模仿式的专业训练,而老师强调的也是基本功,以至于技术和艺术被混为一谈,甚至有时把技术看作艺术的全部。虽然技艺性的美感对于艺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培养和评价方式无疑对舞蹈艺术的创造性是一种严重的制约,这也就是为什么舞蹈艺术教育迟迟不能走入普通高校的原因。要认真分析舞蹈艺术在培养人才中所起到的作用,要结合普通高校的办学特点调整舞蹈艺术的课程设置,这也正是人文精神之于人格塑造的真正意义。
  1.确立舞蹈艺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障。普通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目标的确立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培养,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舞蹈艺术审美教育要开阔视野,在确立课程目标上要符合普通高校学生的培养计划,重在塑造完美人格。而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已逐步凸显了功能性,要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审美能力、思维活跃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明确了目标,课程体系的确立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2.制定舞蹈艺术课程标准
  设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标准是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手段。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艺术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它所面对的对象是有一定科学文化底蕴的高校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标准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要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认识规律,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价值、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的价值、社会交往与艺术实践价值、多元文化与科学综合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工作等课程标准理念。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客观可行、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不偏离轨道,教学内容不松散,与课程目标不脱节,深浅适度,从而确保舞蹈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与实效性。
  3.优化舞蹈课程结构
  教育对象智能结构的优化取决于课程结构的优化,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质量教学的核心所在。要求普通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结构应从基础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等多方面思考。
  一是课程内容的广泛性。(1)舞蹈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训练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感受能力,为他们搭建一个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艺术基本素养普遍偏低,特别是很多高校学生基本没有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和习惯。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进行舞蹈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必须的。如开设舞蹈艺术作品欣赏、舞蹈理论等课程。(2)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指舞蹈编排、表演等实践教学活动。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舞蹈艺术课程虽然不以艺术技能训练为目标,但并不排斥艺术实践活动,关键是课程的价值取向。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实现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舞蹈艺术的魅力,磨练意志,开拓思维,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教育功能,这也是舞蹈艺术学科不能被其他学科所取代的独特作用。(3)文化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是指舞蹈史、舞蹈概论等理论性内容。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舞蹈艺术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握和领悟舞蹈艺术的深刻内涵,建立完善的心理结构,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优化的发展趋势,是指将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同时,综合性课程可以避免内容相互割裂或重复的弊病,提高教学效率。另外,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如舞蹈基础知识与舞蹈基本素养训练的综合,可以将舞蹈艺术欣赏与欣赏方法、舞蹈文化知识等多门课的内容,根据内部规律和教育原则进行组合,这样,能让学生感受较完整的舞蹈艺术结构,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我们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给予他们适当鼓舞和正确的引导,使人文艺术成为他们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的重要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阐述了舞蹈高级人才培养产销脱节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做出有益的尝试和合理的补充,以期我国的舞蹈事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作者张小燕系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额瑜婷系玉溪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曹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