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校骨干教师闲暇生活调查】广西高校千人骨干教师
 

【高校骨干教师闲暇生活调查】广西高校千人骨干教师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4:42 影响了:

  有关研究认为,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闲暇时代”,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人们的生活重心将由工作转向闲暇。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高校骨干教师作为在人格上起典范作用,在教学上起模范作用,在科研上起示范作用的教师,其职业面临着多重的压力与挑战,过劳死、职业倦怠这些现象在教育领域已非罕见。因此,如何从闲暇的角度提高高校骨干教师的生活水平,保证其高效、健康的职业发展,对于建立和谐高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天津市部分高校骨干教师的闲暇生活进行了专项调查。
  
  现状
  
  
  闲暇意识淡薄
  本次调查的高校是天津的普通高校。对于闲暇意识,笔者基于高校骨干教师对于“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比他的职业更重要”问题的态度采取了调查。调查发现,有47.1%的教师选择了“不同意”,9.8%的教师选择了“说不清”。可见,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骨干教师的闲暇意识淡于职业意识,他们更愿意将生活重心用来发展职业,崇尚工作世界的状态,闲暇意识趋于淡薄。从根本上来看,这主要与文化差异有关。我国经历了并正经历着一段长期的工业化社会,劳动生产、工作效率长期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骨干教师,在这样的理念中,他们成为了“夜以继日”的“工作狂”,这些人表现出一种“崇高理想”。一方面,他们认为职业和闲暇是完全对立起来的,没有把职业与闲暇联系起来,而只是把闲暇看作是一种消耗,不仅消费了物质,也磨灭了人的意志。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节约型社会中崇尚闲暇有违道德规范,享受型的闲暇生活是不高尚的。这种对“闲暇”不重视不承认的态度使他们漠视了闲暇的积极意义。
  
  闲暇时间缺失
  笔者对高校骨干教师在平时(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七天以上)三个时间段对闲暇时间的占有和使用情况分别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平均下来的闲暇时间分别为2.29小时、8.62小时、3.12天。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高校骨干教师的闲暇时间有所增长,大部分高校骨干教师能够较充分利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来进行闲暇活动。但是,闲暇率(闲暇率指闲暇时间在某一段个人时间(中的比例)偏低,高校骨干教师的闲暇时间显得尤为缺失。
  
  闲暇方式单调
  在闲暇方式选择的调查中,要求高校骨干教师从调查问卷列出的各种闲暇活动中选出经常从事的三项活动,本文再将选择结果归为五类,根据调查对象选择的频数分别得出中选频率。其中“延展性工作”指继续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补充;“人力资本积累”指学习、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等;“精神活动”指欣赏音乐、观看影视、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参观展览等,使身心得到愉悦和陶冶;“休养娱乐”指户外漫步、锻炼身体、走亲访友、聊天等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持健康、增进友谊等;“消极行为”指无聊、消磨时间、放纵等。调查发现,高校骨干教师闲暇方式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展性工作”、“人力资本积累”和“精神活动”。“延展性工作”的中选频率最大,达到57.8%,这说明高校骨干教师在闲暇时间里,选择的闲暇方式还是摆脱不了工作环节的束缚,相当一部分人将工作内容延伸到非工作时间里,闲暇方式并不自由。而“人力资本积累”的比例也达到了44.1%。可见,高校骨干教师在闲暇方式的选择上具有一定发展学习的特点,有强烈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愿望。
  
  闲暇消费乏力
  笔者观察了高校骨干教师的整体月收入情况,调查样本的月平均收入为4642.2元,这个收入水平相对天津地区的物价生活水平而言处于中等。然后同样分为平时(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三个时间段,观察了不同时期高校骨干教师的消费数量。在平时、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闲暇消费数量选择比重最高的分别为“50元以下”、“100-300元”、“500-1000元”。可见,随着时间段长度的增加,闲暇消费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从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消费趋势,但总体消费数量偏低。综合来看,在月收入水平中等的情况下,高校骨干教师虽能理性地选择消费水平,但也表现出其自身消费欲疲软和消费动力不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访谈时发现,虽然目前高校骨干教师的收入水平正在逐渐增加,但同时物价水平也在猛增。现实中的经济压力,例如买房、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还是困扰着他们,再加上工作压力巨大,收入渠道单一,高校骨干教师顺理成章地将收入用在了生活必需的方面,甚至形成了“有钱也不敢闲暇”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闲暇消费力度。
  
  闲暇满意度偏低
  调查中,笔者将高校骨干教师对于目前闲暇生活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选择“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共占到75.5%,由此可见高校骨干教师对于闲暇生活的满意程度普遍偏低。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转型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组织变革速率加快,职业不稳定加剧。高校骨干教师作为高校发展中的先导力量,巨大的工作负荷使其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其情绪和生理资源过度消耗,甚至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进而逐渐对闲暇事宜表现出机械化的应付态度,久而久之,也就无从谈及闲暇满意度。
  
  建议和对策
  
  加强闲暇教育
  首先,提升工作的闲暇含量。许多未来学家都认为,在未来中只有极少部分人从事“生产”,“后工业社会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随着这一潮流的发展,人们很难区别所从事的活动到底是工作还是闲暇活动。可见,当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事业,工作与闲暇的界限将逐步消失。作为高校骨干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是发挥技能的广阔平台,将工作压力化为一种自我肯定,在很大程度上相信工作本身就是惬意的,学会个体自我调适,缓解自身的职业倦怠,完成从工作伦理到闲暇伦理的范式转换,充分认识到闲暇教育的社会功效,全面提升闲暇的满意度,使职业与闲暇和谐发展,是提高其职业效能和闲暇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其次,科学规划闲暇。胡适曾说:“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高校骨干教师可以在某一段时期根据闲暇活动的时间、频数、顺序、方式、空间和陪伴者等不同指标,制定科学的闲暇明细表。全面了解个人闲暇状况,再根据个人作息表找出能量消耗与恢复的客观规律控制自己闲暇的各种因素,在对自己闲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感受的基础上,判断闲暇状况是否与个人愿望相一致,是否与生命意义相一致。
  
  创设社会人文关怀
  其一,高校单位成立闲暇部。法国内阁中就有一个“业余部”,设置这样的机构说明了法国对业余问题的重视,反映业余时间支配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高校针对骨干教师的职业特点,也急需成立一个专门的“闲暇部”,定时根据骨干教师的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制定更专业、更高效的闲暇活动方案。定时检查其健康情况,及时制定和改善闲暇制度。也可以将“闲暇部”与工会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来发挥高校骨干教师的职业效能。其二,加强高品位的休闲服务。加大社会公共设施的建立,创造非赢利性的闲暇资源,如开设博物馆、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健康的娱乐休闲部门,根据高校骨干教师的文化层次需求、专业需求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其闲暇满意度。
  
  完善国家闲暇制度
  一是建立带薪休假的法规。根据高校骨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自己意愿制定学术休假制度,或有选择的将现有的周末双休日适当调整,每周多休息一天,从而将每周的休息时间集中起来,形成三天连续的假期,使得“黄金周”每月一次,这样闲暇时间的增加也相应地提高了闲暇率,人们在选择闲暇方式时,时间上也有了更大的余地。二是适当调整消费税。国家从政策上积极支持和鼓励相应休闲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减免一些税收,低价或免费向公众提供休闲服务,鼓励高校骨干教师闲暇消费,进而使得其闲暇方式多样化。三是建立闲暇保险制度。有必要成立相应的闲暇保险制度,切实认识到闲暇对于高校骨干教师的功能效应,将闲暇列入同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相平等的社会保险行列,从而在观念和制度上保障高校骨干教师闲暇消费的实施。四是改善高校骨干教师的薪酬制度。薪酬中基本工资属于保健因素,奖金属于激励因素。高校要科学调整薪酬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关系,充分保证其保健因素,适当增加福利和特殊补贴,同时,绩效工资的比例不宜过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