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1:37 影响了:

  在实施中职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的呼声越来越强,广大教师越来越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我认为,有效的教学在于教师要把好语文课堂教学四个“度”,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超越文本。
  
  一、挖掘语文课堂深度,汲取文化养料
  
  入选中职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筛”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历经几世几代仍被看好的经典篇目,是与中国文化一道成长的。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文化的眼光审视每一篇课文,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成长,更要从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揭示出每一篇课文所包含的与之密切联系的精髓和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并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从而产生认同和赞赏。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就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涵养学生高雅的文化风度。
  我在教学《边城》时,通过分析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诚挚的爱以及兄弟间深厚的手足情,揭示中华民族文化中纯厚、朴素的人性美,它主要体现在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和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教学生学会做一个正直、友爱、真诚的人,学会诗意地生活。同时,又从大文化视角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思考,培养学生健康、自然的人格,传承弘扬课文中的文化思想。
  另一位老师在上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他运用名句导入环节设计得很精巧:他首先以豪迈之情朗读了气势恢宏、场景壮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接着用哀伤之调朗读了凄婉幽怨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正当我们沉浸在情感忽起忽落的氛围中,他又以极抒情的语调赞叹道:“性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时,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由苏东坡这位率真旷达的大文豪营造的文化氛围,听课者沉浸其中,接受文化的浸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堂名篇欣赏课由此拉开序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在语文课堂上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彰显语文学科魅力的最好明证,它需要教师下功夫、流汗水、长智慧,以扎实的专业学识修养在教材中走进走出,成为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二、拓展语文课堂广度,洋溢生活气息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开放性,应该将视角射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体验,把生活中的内容拿到课堂中来讨论。把语文课与生活接轨,就有绚丽多彩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会注进了充实的活力,语文教学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一位年轻老师上了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观摩课,上课的内容是《窦娥冤》中“滚绣球”一节的个性化语言分析。评委们认为,本节课的特点在于开放性,成功之处在于让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教授者对文本内容“天地也”这一台词在“读”、“演”、“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讨论和演绎:如我们在紧张、害怕、死亡、伤心、悲痛、生气、埋怨等情景下,最经常喊的也是“天哪!”或者“妈呀!”这是为什么呢?“天“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哪些含义呢?对于生活中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的解答精彩纷呈,教师点评也非常到位。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感受到了个性化语言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生活中语言交际的神奇、奥妙。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努力寻求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语文与生活通联,让语文学习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达到语文课堂因生活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因语文课堂而精彩!
  
  三、装点语文课堂风度,焕发艺术风采
  
  汉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富含着语言美、意象美、思路美和文化美,就连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门书法艺术。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一切资源来装点语文课的艺术气质,让人感受到语文课独特的艺术美感来。如一位书法艺术水平较高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特色在于板书,每堂课他能以优美的字体设计出课堂的内容,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他书法艺术的美,久而久之,学生的书法水平也随之提高了。教师也可以运用各种教具,如媒体等辅助手段渲染语文课堂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音响、色彩鲜艳的画面中接受艺术感化,提升语言的境界,激发学生创造语言的火花。教师更可以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即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处理,让课堂折射出艺术味来。如一位教师在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辅导课里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他在黑板上挂了一幅国画让学生欣赏,接着他谈了感悟:国画,“墨处是画。白处也是画”,做人也如此――人的“有所为”如同“墨”,“有所不为”如同“非墨”,在“墨”与“非墨”中“画”出自己的一生。……一篇以《人生如“画”》为为题的作文在老师的点拨中“豁然”明朗,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语文课堂焕发出的艺术风采,绝不是追求课堂表面气氛的轰轰烈烈,哗众取宠,而是达成语文课堂的活跃与高效,更加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主心骨”依然是语文。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度”,理性地把那些喧宾夺主的非语文元素“请出”课堂,否则势必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
  
  四、提升语文课堂温度,激荡情感浪花
  
  语文课堂是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它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对作品的感悟,对观点的评价。而语言则是所有表达方式中最“煽情”的,充满磁性与感动。
  试想,一个自身语言干瘪空洞、枯燥无味、陈旧呆板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昧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妙语连珠、含蓄幽默、收放自如、富有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激动人心的课。当然,一堂有情感味的课,还表现在教师善于运用充满人性化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沟通和评价,使教学内容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展开,使课堂中的尴尬在精妙的言语中化解,学生的优点、不足在温馨的言语中受到肯定和批评。
  一位语文老师在上作文评讲课时,她那春风化雨般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真不知该怎么跟你说,我总觉得你心事重重,我曾偶尔听说你家不富裕,可是不富裕的家庭有很多,这不应该是压在你心头的石头。人生有许多选择,唯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家庭,所以不管身处怎样的家庭,都不应该作为拒绝成长的理由,更不应该作为颓废的借口。我希望你是一朵在野地里摇曳多姿的花,有着众多的苦难,但更有着浓郁的清香。…鱼儿不停地游,却不觉得辛苦;鸟儿不停地飞,却不觉得倦怠。树不停地吸收水分,而不觉得满足。为什么?因为流动、飞翔、吸收是它们的生存方式。如果我们也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我们还会感到辛苦吗?”多么温暖而有情趣的语言!学生的情感就在这“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之中得到了升华。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词,诗情画意的散文,扣人心弦的小说,感人肺腑的剧本,无不充盈着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亲人、对乡土、对人生、对信念……的思考和热爱,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子。教师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拨动作品中的情感之弦,情溢课堂,情满心间,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涟漪,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振,受到思想启迪,得到精神陶冶。这样,教师才能教得神采飞扬,学生才能学得兴致高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很享受的地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