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法]
 

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法]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1:46 影响了:

  理解,是指领会与解释。理解作为一种阅读能力,要能领会文本内涵。朱熹说:“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覆又看。”这里所说的理会,也就是理解。“看文字,于理会得了处更能看过,尤妙。”理解,在于反复揣摩。看了又看,更能领会,也即加深理解。反之,“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这就是没能理解,看与没看差不多。
  文本阅读,最终都要落实到语言层面。由于句子是语言的运用单位,因而可侧重于句子的理解。文本中的句子是多样的,不妨有所区分。先说语法句,主要是复杂的单句与复句。语法上较复杂的句子,其内涵也较丰富。要理清其中关系,才便于理解。比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先是用达尔文发现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来类比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接下来就作阐释,可分两个层次,先讲物质决定精神,以此为前提,进一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是因果关系。
  修辞句,就是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比喻,把荷叶比作舒展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容花,先用拟人,继而是三个比喻,构成博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有通感,沟通了嗅觉与听觉,其相通处在于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仍是通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表明光与影搭配的和谐。
  结构句,有起始句、领起句、过渡句及结尾句等,这些句子在文中较易寻找,可起一种线索的作用。比如《荷塘月色》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起始句,也是领起句,作用是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即要遣去心中的烦闷。文本中句子甚多,但作用并不一样,其中有较关键的或较重要的句子。关键句,大致有概括句、总结句、中心句、主旨句等。且关键句除了表内涵,还可表情态。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开头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中心句,足以概括文本内涵。而结尾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则是一个情态句,即表情感态度的句子,传达出对故都的秋的无尽的眷恋之情。句子又有字面义、深层义及言外之意等,这可以说是纵向的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讲到热闹,而热闹与当下的心境是不合的,因为作者虽于月下漫步中获得了一些喜悦,但喜悦抵不住愁闷,只好将那种热闹排除在外,环境氛围始终是寂静的。下文写联想,即六朝时的采莲,也是一个热闹而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也是通过一句话来排除在外。
  关于阅读理解,叶圣陶有三想的说法。一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二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节即层次及段落,段落间句子与句子的关系有层次之分,段与段间也有层次。这三想的说法,包括了词、句、段三个不同的层面。照此读去,由小及大,在理解上是较为切实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