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激活语文课堂气氛四法|课堂气氛活跃的的句子
 

激活语文课堂气氛四法|课堂气氛活跃的的句子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7:56 影响了: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妙设导语,点燃学生的热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导人才能让同学们尽快把握住这首气势恢宏、笔力道劲的豪放词力作呢?我是这样导人的:“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锈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己,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传世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诞生了,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文章震烁千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词人笔下的赤壁,聆听诗人心灵的独白……”同学们为我营造的意境所感染,马上就领会了这首词,而且当堂把这首词背了下来。
  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人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来激活语文课堂气氛。
  
  二、精巧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的角度要巧,要能突破常规的思路。问题不要太深,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要太泛。让学生信马由缰;问题不要太多,让学生难以取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成功的提问往往是点“一叶”,而能使学生“知秋”之至,点“一斑”而知“全豹”,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要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我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我采用幻灯、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来精讲课文重点,攻破难点。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优美的荷塘之景,配以凝练的画外音朗诵,一下子就抚平了学生纷乱的心绪,进入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当老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后,学生思维踊跃,气氛热烈。很好地把握住了重点、难点。如教《山居秋瞑》时我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觅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当我讲解完此诗时,一部分学生可以背诵下来。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四、链接生活,启发学生的思考
  
  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大加批判。后来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几个小故事: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专制时,有人质疑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在斯大林在任时指出他的过错,赫鲁晓夫拍着桌子:“谁在说话,给我站起来!”那人吓坏了,以为大祸临头。赫鲁晓夫幽默地说斯大林就是这样做的。高压专制下。必有奴性。随后讲了萨达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讲了孙志刚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我若为王》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的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沉闷的课堂表现得活泼灵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