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诗仙李白》 [寻觅诗仙浪漫的足迹]
 

《诗仙李白》 [寻觅诗仙浪漫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0:24 影响了:

  打开大唐的诗库,李白的诗篇超凡脱俗,他的许多名篇都离不开山水,而山水的灵气和大气就是李白的诗魂。可以说,没有山水就没有李白的名诗和名气,也就没有浪漫的李白。大唐繁荣昌盛,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李白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尽情地漫游。李白借助山水抒发了豪情和壮志,排遣了郁闷和孤独,表达了乡思和友情……李白生在唐代,他没有白活,他用浪漫的足迹把大唐的山水都写成了千古流芳的好诗,辉煌了中国的诗坛。
  李白可谓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李白气质如山、性情如水,他的人生旅途像山一样起伏不断――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又像水一样源远流长――有时奔放、有时回旋。李白诗中的山,有名山――“将登太行雪满山”,也有无名的小山――“青山横北郭”;李白诗中的水,有大川――“欲渡黄河冰塞川”,也有无名的小河――“白水绕东城”。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虽然较难把握,但诗中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就像毕加索的画一看就是毕加索的画一样。李白有主宰或驾驭山水的能力。他既能描写山水的细节,又能描写山水的气势,而描写山水的气势正是在表现他本人的气势,李白把自己的气势扩张到山水之中,给人的感觉既是山水感染了他,也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一.胸怀抱负出蜀去
  
  5岁时,李白随父移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号青莲居士。李白不安分守己地做他的“青莲居士”,25岁时,他带上一壶足以点燃青春热血的白酒,仰天一笑,潇洒地离了家,出了蜀,开始漫游地球。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13年离家出蜀的途中写的一首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连用5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渝州、三峡,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中可见诗人正在旅途,正在日夜兼程。诗中一个“发”字,一个“下”字,可见船速之快,可见洒脱的诗人一路行色匆匆。无独有偶,李白的另一首诗可谓与此异曲同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玄宗开元14年,26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幻想,离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诗情满怀,他从两岸绵亘的重山峻岭中一泻而出,面对渐离渐小最后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李白以新奇的感觉和酣畅的醉意,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其实,这首诗跟《峨眉山月歌》一样,都是在寄情于山水,抒发诗人的远大理想。
  
  二.壮志未酬行路难
  
  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李白热烈地追求光明和自由,他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陷入困境,陷入郁闷,陷入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见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的这首《行路难》描写月下独自饮酒的情景。诗人由孤独而邀月,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充分表现了诗人放浪形骸的个性,他竭力把本来寂寞的场面营造得热烈而欢快,以此排忧解愁。但是,热闹是表面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孤傲和寂寞;同时,“行乐须及春”,表现出诗人面对困境,无可奈何,只好苦中作乐,急于自我开脱的心绪。更有那首《行路难》,极言路难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踌躇满志却走投无路,因此心绪纷乱,非常苦闷和矛盾,以至于在宫廷里,面对的“金樽清酒”,面对“玉盘珍馐”,却没有一点食欲:“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不过,浪漫诗人就是浪漫诗人,李白并没有消沉,他依然坚守梦想,等待时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在世人眼里,“渡黄河”和“登太行”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但这对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李白来说,恰恰是最伟大的事业,也正是他出蜀要施展的伟大抱负;只是这奔腾的黄河不该被冰塞住,这巍峨的太行不该被雪封住,而这坚固的冰、惨白的雪,也就是当时的黑暗现实。李白为黑暗的现实所难,他最终深深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既然有那么多岔路,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李白就必然会选择一条通往梦想的浪漫之路,这条路上应该柳暗花明、山清水秀。路难行就改道,这样不失为明智之举。有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不愿做“蓬蒿人”的李白在“抽刀断水”、“借酒消愁”之后,为了排除心中的郁闷,就毅然决然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或者干脆来个“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浪漫非同一般,他的浪漫其实就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而这种发泄“飞流直下三千尺”,正好成就了他桀骜不驯的浪漫。
  古往今来,因“人生在世不称意”而浪迹天涯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他们的游历和结果不尽相同。李白像陶渊明那样不愿摧眉折腰,但他不去隐居一处;他也有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但他没有投江自尽。李白就是李白,一个拥有山一样坚挺、水一样柔韧的李太白。
  
  三.浪迹天涯情意长
  
  浪漫的诗人不是浪荡的人――浪漫的诗人爱想家,浪荡的人不一定想家。李白无论多么浪漫,尽管浪漫到天涯、到海角,他也会想家,而且他的思乡之情比山高、比水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在《峨眉山月歌》中,李白一出蜀地就想家:“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轻舟疾驶,来到楚国,李白又想家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山水来送自己的万里行舟,虽然看不见故乡,但是饮水思源,看见故乡的水,也能涌起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可见李白的乡情很浓。
  浪迹天涯,得知朋友遭贬,李白特意赋诗一首,从远道寄赠给他:“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切景语皆情语。“五溪”本五道风景,而在诗中却恰似残留在心头的五条疤痕。李白珍视友情,在极度孤独的时候,他会把明月想象成朋友,与明月对饮,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四.热爱山河当导游
  
  李白不仅是个大诗人,他更是一个旅行家。他的浪漫思想及其不平凡的经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不朽的话题。李白的诗是诗也是画,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李白作为伟大的旅行家,他在诗中旅行,在画中旅行,他以独特的感悟,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他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用爱和酒来排遣人生的失意,在旅途中释放心中的郁闷,追寻精神的寄托,他一路留下浪漫的足迹,一路也留下了多彩的诗意。古往今来,世人仰望这位飘逸的诗仙,便会化郁闷为振作,抬头笑对人生,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与他同样的浪漫和豪放。李白一生游历的时间长、地域广、景点多,而且他是诗情飞扬的诗仙,我极力推荐李白去当中国的第一导游,以便让更多的人与他一道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充分享受美丽的自然和美好的人生。
  李白的山水诗应该就是精彩的解说词。欣赏他的山水诗犹如在游览山水,又如在欣赏山水画,而且多了一份深刻的人生感悟。李白留恋于美酒和山水,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大赞酒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情于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剪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景象;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钦提奥说:“诗人在给人教益的本领上远比历史家优越。”我要说,李白还比地理学家优越。李白游历的地方多,见识多,他的诗以一种艺术唯美的自然景观增添了综合的文化魅力。唐玄宗若是让他当个旅游局长,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会让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名胜。
  李白嗜酒,他酒醉心灵,他酒后留给后世的诗篇,九百多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洒脱不羁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注定了他最好去当导游,他能让游历的地方充满浪漫的诗情画意,能让跟随他的游客拥有一颗美丽而浪漫的诗心。一路追寻,诗仙李白的深深足迹,一步步,一串串,从过去到现在,诗化了中国的山水,将延伸到无穷无尽的未来。
  
  胡德胜,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 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