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如何对待这根多须的手杖】 竹根手杖
 

【如何对待这根多须的手杖】 竹根手杖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3:16 影响了:

  唐代冯翊子《桂苑丛谈》里有个《规圆方竹》的故事:唐武宗时做过宰相的李德裕,出任浙西观察使期间,与甘露寺里一位老僧交往较多。离任前夕,李去寺庙拜别,并赠给老僧一根方竹制的手杖。杖的上端粗大,竹节突出的“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是李最为宝爱的一个物件。过了几年,李又返任,再到寺里拜访老僧,询问道:前次所赠竹杖何在?请拿出来看看。老僧说,此杖直到今天我还像收藏宝物一样保存着。拿出来一看,原来的方竹已经削成圆柱形,天然的竹节须牙全部除去,而且外面涂了一层油漆。李德裕大为惋惜,从此再也不去看望老僧了。
  李德裕后来为什么不去看望老僧了?这里有一个审美境界的问题。李德裕是将那天然的方形的、上端粗大的、长有节须牙的手杖视为宝物。李将此宝物送给老僧是表示将老僧视为情趣相投的朋友。而那位老僧将李德裕所赠送那根自然天成、世所罕见的手杖规圆涂漆,使其失去天韵,成为俗物,怎能不令李德裕惋惜呢?在惋惜之余,想必李德裕还将这些事上升到人的情趣、审美境界来认识,从而窥见僧人还未参透世间物理,仍未脱俗,因此再也不去看望他了。
  但李德裕的思绪并未就此打住,有鉴于此,李德裕作《文箴》曰:“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杼轴得之,淡而无味。琢刻藻绘,珍不足贵。如彼璞玉,磨砻成器。奢者为之,错以金翠。美质既雕,良宝所弃。此为文之大旨也。”
  其实不仅写文章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也与此同理?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教学三维目标的综合效率。只要能达成这个目标,不管是平实的课型还是激情的课型,不管是讲教师授型还是学生训练型,不管是以思维见长的课型还是以基本知识训练为主的课型,都是可行的。以前我听语文教学大师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上得朴实无华,但听课教师无不叫好。有的可能会说,那是上世纪的事了,如果在现在,钱老师肯定也会加入许多现代的元素。言下之意,如果现在钱梦龙老师上公开课,也会很花哨。但从报上报道去年钱梦龙老师到成都武候实验中学执教公开课的情况来看,尽管引进了许多现代的元素,但钱梦龙老师仍然不改其朴实的风格。
  遗憾的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理解的偏差,由于审美价值的错位,由于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现在课堂教学中那种“规圆涂漆”,丧失自然天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我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两次执教《周庄水韵》,前一次她基本上采用比较朴实的教法,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交流阅读感悟,课虽无“一炮腾空”的眩人场面,但一节课下来都是学生自己在学语文。过了不久,这位教师对我说:陈老师,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进,你能再来听一听吗?年轻老师有这么强烈的上进心,我自然热心前往。但第二次听下来我大失所望。这一节课上,教师是有激情了,但原先那种朴实的风格却荡然无存。取代原先学生活动教学环节的是许多图像的展示,有水中倒影图、小河泛舟图、井形河道图、河边房屋图、水墨画周庄图、版图周庄图、七彩夜景图、周庄多座桥图,图像的观赏取代了原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堂课简直成了周庄旅游推介会。我问这位执教老师,你第二节课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她说,引进电化教学手段,课堂会活泼一些。至于其他理由,她也说不上来。其实,我觉得这里反映出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迷失。许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原则、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缺乏应有的认识,与那位僧人不知什么样的手杖是好手杖一样,不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因此将一节朴实无华但仍不失为好课的课改成了浮躁、花哨、低效的课。
  因此,我想对那些属于朴实风格的教师说,我们固然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切不可被乱花迷眼,轻易地放弃自己朴实的风格,让那种规圆涂漆、祛除天性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生。须知,朴实无华亦可贵,讲究实效才是真。最后,我只想问:假如有“李德裕”送你一根方形多须的手杖,你会如何处置呢?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