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微课在农村中学课堂中的应用_在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微课在农村中学课堂中的应用_在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2:45 影响了:

  【摘要】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统一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最佳组合。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质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本文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从强调师生平等入手,然后是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三是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四是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五是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是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高效率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同舞台。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互动式教学也逐渐地被各个中学教师认可和采纳,并且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动式的教学即指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起着主导作用。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互的现象。由此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呢?
  
  一、师生互动。首先强调师生平等
  
  在农村中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只有师生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数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是正n边形的顶点,他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与反作用,每人都是发光点。那么。怎样才能有师生间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继续学习,深刻领悟,努力实践。
  1 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我一你”的对等关系而不是“授”与“被授”的关系;教师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所以,教师要根据农村中学特点。建立一个适合农村中学实际情况的“学习共同体”。
  2 建立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分,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瓦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追求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问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知识只能由每名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时,我的“导学”是这样的。让学生利用本章节所涉及的图形为自己“心爱”的人塑造一个生日蛋糕。过程中,学生先自己阅读内容,构思自己的图案,然后,学生之间任意地合作交流,最后,他们的作品包含了本章节的所有图形。接下来是作品欣赏,主要是让学生说出作品中的图形名称。不知不觉中已掌握了所有概念。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1 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2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心理因素、文化水平、爱好兴趣、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文化水平相当的学生之间较易发生互动,爱好兴趣比较,一致的学生较易发生互动。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的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3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对于农村学生,教学环境越生活化、情境化。学生可交流的话题越多,情感体验越丰富,思路就一步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善意的批评甚至惩罚,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是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二是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三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后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要精心去设计。哪些问题由教师提出,哪些问题是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后。怎样引导学生去讨论及探究。等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差异性,这些都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多于对各种教学要素做思辨性的分析。但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性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分。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因此,师生互动是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高效率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同舞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