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主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主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1:44 影响了:

  内容摘要:现今,许多“满堂问”的课堂存在提问“过多、过浅、过碎”的“三过”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治愈课堂提问的“三过”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构建,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主问题” 教师 学生
  
  在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的背景下,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已从一种教学方法转变成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阵地。现今,许多“满堂问”的课堂存在提问“过多、过浅、过碎”的“三过”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治愈课堂提问的“三过”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构建,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主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语境下,“主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创造性。“主问题”应该是立意高远的,能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应答式提问,而是教师在精心分析、重构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创造性提问。
  探究性。“主问题”应该是“问题性”问题,而非“信息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深层次的探究实践才能解决。
  梯度性。“主问题”应具有梯度性,能引领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以一当十、以一带万的作用,既符合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成性。尽管“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有固定甚至唯一的答案,但它对教学内容的引领和教学活动的牵引,在实际课堂情境中应该是动态生成的,适合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探究。
  
  二.“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设计对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设计教学“主问题”:
  1.深入理解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编写主要是遵循知识的逻辑性或文章的行文顺序,有时与教师的教学设想或学生认知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知识性要点和理解性要点、学习性知识点和辅助性知识点、显性的教材内容和隐性的教材内容。同时在新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创生的视域下,课堂上实际生成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的个体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和学生创生的知识。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教材内容和实际课堂可能生成的动态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深入地、全方位地、立体地理解教材,并还原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下师生可能共同创生内容,理清思路,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才能设计出真正有效、可行的教学“主问题”。
  2.紧抓关键问题,找准设计角度
  “主问题”设计是通过少而精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的进程,有利于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是浅尝则止。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紧抓教学关键问题,以关键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关键问题的解决程序为主线,重新整合教材非重点教学内容、知识性要点、辅助性知识点及教师和学生可能创生的内容。同时,“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和切口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问题过浅或过深的现象。
  3.合理安排程序,优化设计梯度
  “主问题”是对课堂进程有巨大牵引和控制作用的问题,通常是以问题群的形式出现,能够极大地推动教学的进程,引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安排好两个程序,一是“主问题”之间的程序。一节课或一个教学板块中的几个“主问题”的出现,要兼顾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先易后难,层层推进。二是“主问题”和细节问题的程序。“主问题”通常是纲领式问题,它的解决必须以大量细节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合理安排好“主问题”和细节问题的程序,推想学生可能呈现的应答,梳理这些应答,并以此为起点设计提问,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问题链,实现“主问题”的设计。
  
  三.“主问题”设计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主问题”是教师精心安排和周密设计的问题,饱含着教师个人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鲜明的个体化设想和较强的预设性。如果设计得当,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反之,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因此,教师应该设计相对开放的“主问题”,在课堂进程中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现场可能生成的学习资源,不露痕迹地调整或改变教学流程,让“主问题”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平台。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干”和“细节”的关系
  教师在设计教学“主问题”时,还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主问题”设计过多或过少,设计过多的“主问题”,会影响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厚度,难以发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设计得过少,甚至只设计一个“主问题”,就会增加设计的难度,同时丢失许多重要的细节知识点。二是“主问题”设计过难或过易,设计得过难,缺乏细节问题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抓手,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形成新旧知识的融合,达成构建新知识的目标;设计得过易,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应处理好“主干”和“细节”的关系,“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又要有一定量的细节问题作为支撑,便于学生的探究。
  
  ※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成绩监测研究,项目编号:JG10166);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成绩监测研究,项目编号:2009FSSK05)。
  
  范小虎,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