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模仿有助于创新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模仿有助于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3:33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模仿和创新关系密切,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和成功。本文就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和创新谈谈看法。   关键词:模仿 创新 阅读 积累
  
  当今,创新这个词提得特别频繁,一旦谈到模仿就会被人笑话,甚至让人联想到古代“东施效颦”的反面故事。殊不知,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会做事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这样说,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何谓创新呢?创新即创造,指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的目标进而控制和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模仿和创新关系密切,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和成功。
  就高中学生而言,作文比较优秀的学生,多是阅读面广,积累词汇较多的学生。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模仿,模仿的价值在于创新。仿效先进的东西,吸收别人的经验,正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经验,以便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有道是“袭古”是为“弥新”,“沿浊”是为“更清”(陆机《文赋》),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正确模仿的方法,学生就能通往自由创新的王国。
  
  一.选择实用典范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模仿和创新
  
  模仿是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作文起步的台阶,是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白杨礼赞》(茅盾)《我的老师》(魏巍)《荔枝蜜》(杨朔)《背影》(朱自清)都是很经典的记叙文写作的范文,《谈骨气》(吴晗)《敬业和乐业》(梁启超)则是议论文写作的典范。这样的文章曾在教材里如数家珍,然而,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几乎很难见到这些篇目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体方面的知识时,选用典型的较明白简易的文章做范文则更易被学生模仿和创新。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实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模仿不是简单地抄袭或生搬硬套。它是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作文训练。模仿是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写作,选择好的范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我的大学》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不论是语言和结构都有很多值得推敲和学习的地方。我让学生阅读之后,学生立即在脑海里产生了《我的高中》《我的初中》等一系列题目,甚至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令老师拍手称快的作文来。我发现学生在范文的启迪下,把范文里重要的信息逐渐消化吸收,仿照运用范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谋篇布局,从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创造性的萌芽。如果学生经常性地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经过自己对范文的内化吸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范文中有用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再写作,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新的高度,创新意识也就悄然而生。
  可见,教师选择实用典范的范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地模仿训练,学生不但能熟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结构安排和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而且写作创造性思维将会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直达创新的彼岸
  
  作文教学采用模仿的目的是创新作文思维,不至于老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徘徊。起初仿佛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总是依赖有根拐杖支撑着前行,当脚步稳健,身板硬朗后,必然抛开拐杖,不可阻挡地独立前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直达创新的彼岸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思考:
  1.在学习中日积月累,内化丰富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语文课文中去积累,在课外阅读中去积累,在第二课堂中去积累。准备一个摘抄本,养成习惯,随时记下好词、好句、好段,乃至好的开头和结尾。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词汇就会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就会在写作中顺手拈来,得心应手。此外,阅读到好的文章,坚持写读书笔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书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写作增光添彩。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内化丰富的语言文字,学生将会逐步走出模仿的传统思维。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感受多彩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采集生活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素材。通过口头作文或即兴演讲,读书活动或经典诵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增强学生表达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激励、赏识、肯定,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拥有快乐和自信的双翼,在写作的空间里碰撞出令人欣喜的火花,那么作文的创新就不再是不可遥及的梦想。
  3.写作中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向传统挑战,掌握创新方法
  从古到今,由“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正是模仿北魏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传送至今。鲁迅的《狂人日记》较之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可谓借鉴中有独创,作品为之散发出持久的芬芳。这绝不是模仿的成功,而是创造的魅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思考和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等。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用“旧瓶”装“新酒”,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思考和提升,学生真正掌握了创新的方法,才是写作的必由之路。
  
  三.作文指导和评价侧重命题、选材、结构和语言,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1.作文命题要有特色
  如今考场上让学生自己命题的作文,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好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所以一定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给人想象的空间。如《拐弯处的美丽》《衰老的烟灰》《炉暖・书香》等等,类似这样的题目能给人诗意的遐想,让人一看见文章的题目就能产生把文章读下去的迫切愿望。又比如针对一则具体的材料: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患白血病猝然离开人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可以拟定《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遗憾的人生》等,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如此具有真情实感的素材定能打动人,感染人。这样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文章一定是具有创意的习作。
  半命题注重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性,要求学生不受传统束缚,填写完整的题目给人出其不意之感。如“_____我想对你说”,为了出新,不少学生避开了“爸爸”“妈妈”“老师”,而是补充了“苍天”“恐龙”“大树”等,又如“我想____”同学们则补充“飞”“大哭一场”“化作一只雄鹰”“做一颗小草”等,所填写的内容具体可感,给人联想和想象,命题的新意,也就是命题自身的特色。
  2.选材要求广而新
  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材料不局限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激活学生积累词汇、句子和段落的仓库,多角度全方位地筛选材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从古到今,由外到内,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写作时对积累的素材左右逢源,胸有成竹。如学生写《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根据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累,这位“新朋友”牵涉面之广,令人目不暇接,什么仙人掌、指南针、拿破仑、命运之神等,很少有雷同的习作,即使老师仍然要给学会提供模仿的范文,也不会轻易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因为真正独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3.构思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尾的出人意料,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加强,特殊句式的点化等,都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拖住青春的尾巴”“她脸上噼里啪啦盛开一片粉嫩的桃花来”“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都是很有创意的句子。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忌没有思考的仿写而千人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实,加强周期性的作文训练,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训练力度,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二者重在创新。模仿是起点,创新是过程和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模仿与创新的关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创新的高度,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拥有自己的风格。教师只要教法得当,不断吸取创新作文的新理念,就会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和发展,真正体验写作的成功和快乐。
  
  唐晓�,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