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用激情提升语文课堂|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
 

用激情提升语文课堂|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9:28 影响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无一不关乎着人文、人性、人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名川、清风、明月,都寄托着一定的情感。
  人为情生,事为理存。语文教学怎离得了一个“情”字呢?文章的“情”需要去感受,学生的“情”需要去培养,教师、学生、作品的“情”需要共鸣……这些“情”不是说来就能来,要流露就能流露的,而是需要教师用激情去唤醒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在激情的催化下奏响最强的音符。
  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同样激情也只能由激情点燃,然而激情是什么呢?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如狂喜、愤怒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激情有其难以说清的一面,但我知道,一堂缺少了激情的课是苍白的,一堂缺少了激情的语文课,不知会把课堂引向何方。
  试回忆一下,从我们学生时代到工作的今天,经历了那么多语文课,哪些课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也只有那些流淌着激情,拨动了心弦的课才会令我们魂牵梦萦,刻骨铭心。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过:“做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我的教学追求;富有思想,则是我一生的追求。”
  鉴于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更需要用激情来提升了。
  
  一、 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真情演绎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可感的人文资源,深入领会,悟其精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张扬个性,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仿佛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适时的情感发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女娲补天的神话、牛郎织女的传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古训、陈胜揭竿而起的勇气、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情、岳飞“怒发冲冠”的悲壮、鲁迅振聋发聩的呐喊……一幕幕的画面,一个个的角色,一缕缕的情思都需要教者去演绎。教师若能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声音发颤,眼中含泪,脸上露笑,手足煽情……将课堂演绎得像剧场、赛马场……学生定能和老师一道同呼吸,共心跳:因方仲永的平庸而惋惜,因圆明园的被毁而顿足,因杨修的死而哀叹,因文天祥的赤诚而骄傲……
  语文教师运用智慧去诠释教材,运用情感去引导学生,那诗意的语文课堂定能焕发绚丽的光芒。
  
  二、 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要产生情感的共鸣,必须以激情做纽带
  
  《教师的20项修炼》中说:“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声音,感动就在那一瞬间,升化也就在那一点改变中。”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尤其是听同一篇课文,同样的教学内容感触颇深。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这既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文本,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曾听一位语文老师上《再别康桥》,他没有用现成的朗读带,而是饱含深情地背了三遍,与其说是背,不如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一开始就将在场的每一位带入到了一种依依惜别的、缠绵的情感氛围中,然后教者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徐志摩与林徽音、陆小曼的情感故事,对人物感情、心理的细腻描绘,教者仿佛就是当年的徐志摩,学生像极了林徽音与陆小曼。那一刻,师生眼中都噙满了动情的泪水。
  若没有老师的激情唤醒学生的情感,我想即使学生能把作品背下来,也不一定会有情感的释放,更不用说共鸣了。
  当然,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给学生讲语文,也不能只带着学生学语文,而应该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当你讲《背影》时,你就是朱自清;当你讲《出师表》,你就是诸葛亮……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如果语文课堂上没有激情的流淌,那么语文教学也将成为一潭死水。
  
  三、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需要用激情作为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大特点是: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
  有时我们听语文课,虽然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有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不当,但又说不出这堂课有多好,总觉得像少了点儿什么东西,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教者仅仅注重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没有挖掘语文的人文性,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这句话很值得深思。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文明的民族;塑造一个有感情的灵魂,铸就一个有思想的民族;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才,成就一个进取的民族……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也承担着陶冶情操的重任。
  其实,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心如枯井,波澜不惊,无欲无求乃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有人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激情迷失的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热血丹心的一代已烟消云散。然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崇尚美好的心灵,拥有高尚的追求,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为求知而生,更要为良知而生,为世上所有美好的东西而生。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不仅要用情感去感染人,还要用情感去改变人,提高人;在情感日益淡漠的今天,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奉献,学会做人。
  生命因激情而美丽,语文课堂因激情而得以提升。不管是做智慧的教师,还是做最好的教师,用激情挥洒讲台,用激情提升课堂,用激情塑造灵魂,将是我不变的追求!
  (责任编辑:郭呈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