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简述汉语中的称谓缺位现象 [称谓语中变称现象的文化初探]
 

简述汉语中的称谓缺位现象 [称谓语中变称现象的文化初探]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2:58 影响了:

  内容摘要:语言总能反映其所在文化的某种特质,汉语变称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对称谓语变称使用的几种类型,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变称现象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称谓语 变称现象 文化初探
  
  汉民族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的古老民族,称谓语在汉语交际中显得十分重要,也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总体上讲,汉语的称谓语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亲属称谓语系统,另一个是社交称谓语系统,即对非亲属的称谓。”[1]而在中国交际场合中使用称谓语时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人们喜欢把称对象甲的词语用来称对象乙,如医生称为大夫,护士称为医生,这就是变称现象。”[2]变称的使用是人类语言交际中频繁且不可忽视的部分,它不仅反映交际双方的诸多特征,如身份、年龄、职业、学历等,同时也反映说话双方彼此的关系。可见如何使用变称是一门学问,从中体现出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更体现出民族文化色彩。
  本文根据称谓语中变称的类型,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使用变称的文化原因。
  
  一.称谓语中的变称类型
  
  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而变称的使用不仅存在于亲属称谓语中,也存在于社交称谓语中。
  (一)亲属称谓语中的变称类型
  亲属称谓语中的变称使用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改变亲疏,如媳妇称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女婿也称岳父岳母为爸爸妈妈,堂姐、堂哥、表弟、表妹等常直接称呼为姐姐、哥哥、弟弟、妹妹等。
  2.改变辈分,从下称,即跟自己的子女一样称呼,如一般在孩子面前称父母为爷爷奶奶,称哥哥弟弟为伯伯叔叔等。
  3.改变性别,在汉语方言中有些地方用男性称谓词语称呼女性,如湖北咸宁方言称姐姐为哥,有些地方称姑姑为叔或姑伯等。
  4.改变群体,即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情感,对非亲属成员也使用亲属称谓,如孩子们只要见到年长的成年男性或女性,便要亲热地喊一声“叔叔好”、“阿姨好”,老年人称陌生的孙辈人为小弟弟、小妹妹,或把中年妇女称为大姐、大嫂。
  (二)社交称谓语中的变称类型
  社交称谓语中的变称使用大多是抬高称呼人的地位、身份,从表达的形式上常见的有以下两种类型:
  1.直接变换称呼词:在生活中,人们常习惯把医院中所有穿白大褂的都喊“大夫”、“医生”,把学校一般工作人员称为“老师”,著名艺术家、作家也称为“老师”,把上级机关来的普通工作人员称为“首长”、“领导”,把餐厅的服务员称为“小姐”,称普通职员为“经理”,称顾客为“老板”,称一般年轻女性为“美女”等。
  2.省略原称呼词中的某个字:凡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副职,除了在一些特殊的正式场合,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交际中都会副职正称,即有意省略掉诸如“副省长、副教授”等称谓中的“副”字。
  3.添加称呼词中的某个字:年老的顾客称年轻的售货员为“老”师傅,人们在姓氏之后带上职务来称呼。
  
  二.使用变称的文化原因
  
  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态度、动机、情感等并非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被一个共同的圆包含着,这个圆就是“文化”。变称现象的产生与使用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它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与情感,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而使用变称的文化原因主要体现在礼仪制度、职官制度、民俗、心理四个方面。
  (一)礼仪制度:由“仁”、“礼”而来的抑己敬人和尊卑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媳妇称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一般在孩子面前称父母为爷爷奶奶等等。显然,汉语亲属称谓语变称的使用现象,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抑己敬人,想使用尊称并尽量抬高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来拉近彼此关系的社会心理。而统治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所代表的“仁”和“礼”。“仁”、“礼”具有“卑己尊人”和“上尊下卑”的含义。因此表现在称谓上就形成了称人时一定要看其品级、地位、尊卑、贵贱、辈分、长幼。这种心理定势延伸到现代,导致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处处抬高别人以表示尊敬或求得好感。同时,中国人又重视谦虚,这种谦虚也主要体现为“卑己尊人”,即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可见变称的使用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职官制度:由职官文化折射出的官本位思想
  中国古代的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非常普遍。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有广泛影响。因而人们在交际中普遍喜欢称呼对方的职务或职称,甚至一些没有任何职务的人也会被称为“领导”或“某某长”,或者一些普通员工被冠以“老师”或“大夫”这种职业称谓。与之相应,已退休多年的人被呼以旧职务、副职被呼为正职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封建宗法等级社会文化的延续,官本位观念和地位崇拜现象的体现。
  (三)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俗是传承文化的沉积。民俗语言的形式和语汇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只要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和语汇就会进入一种文化氛围。在我国汉族传统的信仰中,人们崇尚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格局,“家天下”的集体观念从古至今一直根植于老百姓意念中。既然同属于一个“家”,子民之间当然得根据年龄性别辈分来使用亲属称呼了;同时儒家要求广施仁政,将仁爱之道推及他人和社会,因此,在非亲属之间对称时,亲属称谓敬词使用频率之高,也就不足为怪!
  (四)心理原因
  1.从众、从俗心理
  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孔子说:“大学之道,在于中庸。”中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之一,即是汉民族的从众从俗心理,这种心理从汉民族俗语“枪打出头鸟”中可见一斑。日常交际中,如果某一环境内有几个人使用变称来抬高称谓,那么余下的人通常会自动使用变称,因为考虑到大家都用了,自己不用也许会惹人不快。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实事求是地称呼某人“王副主任”,的确会在对方心理上引起不快,尽管这种不快不一定表现出来。民族的从众心理使得称谓人和被称谓者都已欣然接受了变称并视为正常。可见变称的使用是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心理需要。这种带有趋附心理的称谓方式更具有对象感与亲和力,更能体现出对被称者的尊敬,提高被称呼人的地位。
  2.迎合、靠拢的心理
  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各种条件,并且要随时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于是便产生一种迎合和靠拢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反应在语言使用上,就是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等,说不同的话,选择不同的语码。对人的称呼,迎合心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夫和护士在**前是分得很清楚地,**中不分了,说大夫也是做护理工作的,护士也可以当大夫,于是大夫和护士就混用了。近几年来,认为大夫、医生的地位高受尊敬,一般病人或家属,明知某人是护士,但也叫她大夫、医生。师傅比售货员、服务员好听一些,因此有些顾客和乘客看到售货员、乘务员便大声叫师傅,甚至年老的顾客称年轻的售货员为“老”师傅。至于称已婚的女子为小姐,也是出于这种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语言总能反映其所在文化的某种特质,汉语变称反映着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特点、等级观念,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族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反映着汉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恰当得体运用称谓语中的变称,既能表达对别人的敬意,使交际顺利进行,同时也显示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对于称谓语中的变称现象,虽然这类称谓语不同于一般带有普遍性的称谓语,但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和交际功能。
  
  注释:
  [1]解伟莉:从称谓语的语用差别透视中国人文化心理,安徽文学,2009年第11期。
  [2]邢福义,吴国胜: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48页。
  
  赵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