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品德课堂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品德课堂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8:13 影响了:

  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文本是一种召唤,它渴求被理解。哈贝马斯说:“文本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现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品德课堂上,学生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在不断的对话中实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品德课堂中如何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期待”――打开对话通道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在特定的动机支配下及特定的心理环境下展开,这个基于个体经验和心理的图式结构被人们称为“期待视野”。期待意味着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打开了学生进入文本的一扇大门,作为品德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与以前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向往和期待。
  在教学《春天来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一课时,我选取了中央电视台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逗趣》导入。当那大屏幕上一朵朵鲜花娇艳欲滴、色色俱全,蝴蝶穿梭其中,小蜜蜂忙碌地采蜜,惟妙惟肖的鸟鸣在教室响起的时候,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的世界,脸上洋溢着惊奇、期盼的神情,早已迫不及待地想步入文本,去拥抱自然,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在引入文本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确定不同的引入方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有了期待作为支撑,也就打开了生本对话有效的通道。
  二、组织话题――引领对话的方向
  为什么提“话题”而不说“问题”?那是因为话题思维空间大,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话题淡化答案意识,使学生在有关话题的交谈中获得多元的认识。正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言:“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的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已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白品德教材中作者编写每一课的意图,从研究教材中的课题、图画、文字、问题、注释等入手,逐字逐句地细细体味,反复推敲,相互印证。特别是低中年级的教材,以图画为主体现课程内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读懂”教材中的插图含义,既不能把教材处理成学生看图讲述的故事书,也不可当作教师教的蓝本,而要把插图中的人物领到孩子们中间,使之成为他们的一个朋友。在此基础上组织一个合适的话题,能让学生与文本达到两情相融、两心相悦的美好境界。
  例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选购商品等生活技能,养成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我与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共同确定了一个话题――什么情况下的“我想要”才能等于“我能要”?围绕这个话题,我们把文本内容设计成了“畅谈心愿――我想要”、“辨析行为――能否要”、“合理消费――我能要”、“体验消费――我会要”四个板块来展开对话。这样的一个话题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起到了引领作用,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为了学生的实际发展。
  三、潜心品读――深化对话的内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留白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与主体活动一起,共同承载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品德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去品读文字、图片、留白带给我们的精彩,并在“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等有效的活动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品读教材,去思考问题,去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奇思妙想,这样才能深化对话的内涵,才会使品德课堂更加美丽,更加深刻。
  在教学《南湖游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时,上课一开始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盛况,接着让学生潜心品读79页资料《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读完以后小组交流:你从这段文字中了解了哪些内容?通过对文本的潜心品读,学生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视界进行同化或顺应,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是对话中迸发出的美丽火花,深化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内涵。
  四、创意表达――丰富对话的内容
  教科书的功能并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教材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棍,是实现调动学生心理活动、思想活动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种手段。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可供讨论、思考的空间,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思想、意愿去填写,让每个留白都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场所。
  《盼盼迟到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上)一课中有一朵“按时上学”的七色花,花朵只是一个简单的画框,留有大量的空白由学生自己填写。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还可以动动脑筋使花朵更加生动,更有个性。这样,教材就成了可以让儿童创作的文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可以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来,画下来,再将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分享。紧扣空白点,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有创意的想象既使学生的生命体验得到拓展,同时在对文本的不断挖掘中学会了创意表达,丰富了对话的内容。
  五、适时引导――提升对话的品质
  与文本的对话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还要追求对话的深刻性与高质量。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通过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品质。一般来说,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适时引导非常有必要。
  1.当有精彩出现时。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过新年》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忽然问道:“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福’字头朝下贴呢?”老师马上意识到精彩生成来了,便竖起大拇指表扬该生:“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好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好吗?”然后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了“福”字倒贴的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希望“幸福到(倒)来”。接着,教师又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在这里,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捕捉到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精彩,使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2.当有偏颇发生时。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当多媒体播放完“两岁女婴被亲生母亲殴打致死”这则新闻时,教师问道:“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被父母惩罚过,是不是你们的父母也触犯了法律呢?”有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面对学生的认识错位,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听法律顾问谈家庭暴力和适度惩罚的区分,并朗诵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孩子,为什么打你》,从而使学生对家庭暴力的法律边界有了清晰的认识。
  3.当有难点卡壳时。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雷雨来了》的教学中,学生在演示雷雨的形成时出现了错误,教师就先自己示范演示,再让学生组内练说,最后学生的演示成功了。可见,当教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时,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点拨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深入探索。
  (陆芳芳,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