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让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 学“活”起来: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让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 学“活”起来: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发布时间:2019-02-02 04:13:40 影响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相当的分量,因此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很值得探讨。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先讲解、记忆词句,然后发析、理解文意,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文意不是在整体感知上产生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望文生义,学起来比较吃力。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唯一的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人文素养,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为此,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一、重视诵读,感染学生的思绪
  
  “读”,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古人读书已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今人读古书,就更应在读上下功夫,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验古人的情趣,读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来,以读激趣,以读促进。另外,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许多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和韵味。读文言文,也和读现代文一样,用自己的情感去读。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上云:“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诵读中,读者的情要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攫住,随作者的感情变化而或起或伏。文言文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精髓,在其中浸透了作者的情与理。读《爱莲说》用坚定的语调读出作者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与与傲岸清高的情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应用轻快、流畅的语调表现出作者听到收复失地时喜悦翻腾奔涌的激情,体会作者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的思想感情;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陈老总身陷绝境,吟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读出屈原的“高驰而不顾”的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出文天祥的“正气之歌”的凛凛正气。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古汉语的特色,读出人物的性格,这就会勃发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感,使学生心通其情,意会其意。
  
  二、以文导言,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主动的意识,积极地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很多是将文言文逐句地串讲,比较重视“言”而轻“文”,这里的“言”即词句的含义,“文”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其实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集合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它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最后连语言本身也学不好。在学习《狼》一课中,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意思,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科学的做法,而且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高。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角度,让学习设身处地的体会了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的内涵。而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一字一句地释义的话,我想学生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体会文章的内涵,应“文”先于“言”,以“文”导“言”,用对“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激趣
  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到好处,就能为解读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特点,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契机,激起学习领会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兴趣。如上《爱莲说》时,我就以“作者为什么独独喜爱莲呢?”这一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品味作者所描绘的莲的形象及莲的象征意义。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也理解了文意。
  (二)以形激趣
  人们接受事物总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对形象的感性比对抽象的理性理解得快,记忆得深。优美的画面,逼真的图像,悦耳的声响,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会高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多种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上《蒹葭》一文时,用FLASH动画《在水一方》导入,立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他们对该诗的兴趣也就浓起来了。又如我上《愚公移山》时,让学生分别演愚公、智叟、其妻及家人,演一出现代的话剧,让学生在演剧、观剧中品味人物的特点,再概括出文章的寓意。这样文言同解,可谓是一箭双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情激趣
  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地位的主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内小结,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挖掘,对作品的艺术技巧的鉴赏,教师都应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完成,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激昂的声调,就会引来学生赞美和钦佩的目光。
  (四)以技激趣
  有许多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似乎难以下手,这就要教师变换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活板》一文,是文言科普文,现在也难以见到这样的印刷过程,课文理解起来似乎有点吃力,我就设计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把学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做记者设计问题,一部分做毕临�设想印刷的工艺程序,准备答记者问。沉重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招待会开完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理解得差不多了,教学效果要比逐字逐句讲解好得多。
  
  三、注重积累,提高学习的效率
  
  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也不例外,只要找到语法规律,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许多词句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在教文言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两种积累的方法。
  (一)归类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归纳、整理,不但可以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在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中,探寻运用语言的规律,并能指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言知识。为此,笔者设计了《知识积累卡》,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类,每上完一篇文言文都要完成一份。
  
  (二)比较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文言文在内容或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为此笔者认为教者要善于发现,并应充分利用这些相似或相近之处,让学生去比较,以便巩固知识、积累知识。例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就让学生找其他送别的文章,并将此文与之相比较。可比的文章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曲》,可比较的角度有:送别人物、送别地点、目的地、送别环境、送别心情、朗读基调、诗歌风格、重要特点等。经过多次反复的比较,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四、探求规律,指导学习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可在学习之前讲清学习文言文应注意哪些内容。词语方面: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句式方面:固定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等基本内容,这样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科学预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做尝试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