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金钱与尊严的思考 [思考:让教师拥有尊严]
 

金钱与尊严的思考 [思考:让教师拥有尊严]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6:44 影响了:

  捧读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文章《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无言沉默。“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譬喻直抵人类生命生存的基石。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从这篇文章里,我则隐约读出“有了思想,才有人类”的艨胧意识。我想,没有思想的族类一定有别于“人”这一高贵的称呼。人的尊严在此,人的价值也应在此。
  思想源于智慧,智慧源于思考。唯有广泛深入的思考实践,才能催生出思想的火花。思想孕伏在思考之中,脱离思考的实践谈思想,容易陷入玄谈空论的窠臼。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喜欢联系教师和教育谈思想的话题。拭目纵览,举凡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范例,若非有着深刻的思想融入其中,亦必有奇瑰的智慧闪烁其间。即使有些案例的成功看似偶然,追本溯源,仍可见其背后穷思竭虑苦觅深究的影子。所以说,教育是智力工程,教育工作者是脑力劳动者。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将教育当成机械职业的现象。且不说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论和教材中心论指导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存在着鲜明的工业化生产特征:大批量、流水线、标准件,就时下的新课程改革来讲,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上努力呈现着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繁荣火热表象,一经深入分析就发现,除去表面的花拳绣腿热热闹闹之外,少有真正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东西,遑论触及学生灵魂的教学艺术了。教学的形似而神背远离了新课改的本质和初衷。有人说现在追求快餐文化,网络媒体更是推波助澜,炮制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满足人们浅表的感官刺激。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且不说学生(包括成人)喜欢阅读图文并茂的报刊杂志,而对于名著等纯文字书籍束之高阁,单看课堂上教师为迎合学生趣味而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美仑美奂,一幕比一幕漂亮,抓人眼球,离带智力的阅读已是相去日远。而提到公开课则必定要讲求形式、花样、趣味等等,还往往理直气壮地称之为包装的做法,对学生思维根本没起到实质性的启发诱导之功。凡此种种,我归结为机械性教学,是教师缺乏思考把教育当作机械职业来做的事实,是功利主义的本质外显。
  思考力是人类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之一,是人类文明成果得以传承、创造并发扬光大的必要因素,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基本点。这一能力已成为新时期人才的基本素质。杨振宁先生认为,新世纪需要培养“有动力、有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开拓型’人才”。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的研究院院长李开复也提出,他们要找最有潜力的人,这个潜力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这些都反映了新时期对于培养核心思维能力的人才的客观要求。这在习惯于以知识为第一要务的传统教育中是不被重视乃至忽视的。既然如此,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应该成为当今教育的目标追求。在今天,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数学课程标准》还在课程目标中具体提出数学思考能力的几项标准等。对于学生如此,教师作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与学生的活动交往中,其学习的品质,思维的方式、习惯,必然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包括思考的能力、方式和经验等,都可以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作为外显的知识传授是形而下的,立竿见影,其价值是有限的,是可以想见的;而一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那样的影响将是终生的。反之,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自己不爱思考的人会培养出一批爱思考的学生来。
  深入思考是教育工作的职业特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工作的职业特性规定了教育必须有充分的思维含量。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了解、教学的设计、方法的选择,还是课堂的组织管理、课后的巩固练习、平时的谈心教育等等,无不需要教师精心的思考,寻找出最佳的方案,采取最适合的形式实施。如果将这一切都简化成抄抄现成的教案、以不变应万变的习惯步骤和固定的模式组织教学,不能从现实的资源中汲取营养挖掘创造出鲜活的素材,反将鲜活的课程抽筋剥皮改制成僵死枯燥的所谓“知识”条块,其结果必然是高耗低效,按图索骥,学生岂不兴味索然。思考不深人,提出的问题必然浅俗直白,教学的行为必然粗暴简单,缺乏艺术,自然不能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体验,索得规律性的认知,获悉教育的真谛。缺少思考的教育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省心省事,走捷径,其背后仍然是知识中心、急功近利、应试教育、专制主义教育等的陈旧思想在作祟,是无视学生参与、忽视过程体验、漠视情感投入的反人性行为。不管他采取什么花哨的手段和方式,试图引开人们的视线,究其实质未变,仍是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可见,新课改的成败与进展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思考了没有,思考了多少。
  善于思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她说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写教案不重要,目的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意义。由此我想到一个与教师利益休戚相关的“教龄”的名词,用以衡量一个人从教的资历,我以为很不科学。为了区别我借用了“智龄”一词,取“智慧年龄”的意思,用来标示一个教师用心教了多少年所积累的智慧经验。比如一个教师只用心教了三年,此后又混日头混了二十年,那么他还是三年的“智龄”,而一个教师相当努力,三年时间里勤于思索,思考了别人十多年的教学疑难问题,那么他的“智龄”就是十几年。这样表述恰好形象地诠释许多年轻老师跨越式成长为名师的传奇经历。特级教师窦桂梅就坦言:“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是我的教学追求;富有思想,则是我一生的追求。”按照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其实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是思而进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相长”显然也包含这一层意思。有的教师抓住每一次的实践体验,当作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用心琢磨,认真反思,百思求解,一朝顿开,这样求索的经历为他的最终获悉真谛打下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事实上教师对于教学思考的深入如何,注定了其专业成长的速度如何。也因此,新课程提倡教师多反思,并将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思考与教育的外延相等,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句问话都有至少一百种说法”,生活中又有哪一处教育哪一种教育形式没有更精彩的方式呈现呢?教学前的预案设计、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教学后的反思等等都是教学实践与思考结合的具体形式。所以有人干脆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教师成长”。一个勤于实践又善于思考的教师会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既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又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魏书生所说的“教学是快乐的事”。
  人生需要思考,教育需要思考。唯有思考,我们才能更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唯有思考,我们才可以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我们拥有的一切,创造新的财富,并将人类这一最宝贵的因子传承延续。唯有思考,教师才成其为教师,也才活得有尊严。让思考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习惯吧,愿思考催生出更多的思想,更多璀璨的智慧花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