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可贵的并不是糖果 可贵的反义词
 

可贵的并不是糖果 可贵的反义词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6:05 影响了: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笔者最近读到一则“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深受启发,故事的大意如下:   一天,时任育才小学校长的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了,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中,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此时王友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应该结束了吧。”
  犯了错就要接受处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然而,批评也要注意方式与艺术,能以表扬代替批评,能以奖励代替惩罚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做到了,但是他绝非随意为之,而是入情入理、润物无声的。四块糖果给予学生的是宽容、理解、信任与期待。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批评教育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行为,可贵之处不在于糖果本身,而在于陶先生育人的方法,故事中的几处细节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
  首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处理,而是让其放学后到校长室去呢?这个问题常常被教师们所忽略,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高超之处。陶先生运用的是一种延时处理的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反省,自我悔过。这个过程很有必要,因为犯错的学生当时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是难以冷静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给其一段时间,令时间平静其心态,恢复其理智,从而反观自我,这是事件圆满解决的基础。
  其次,陶行知先生为什么放学后会迟到呢?为什么没有早早地在办公室里等待着学生的到来呢?也许事出偶然,但是陶先生的迟到却有迟到的妙处。首先,迟到可以继续留给学生反省的时间,毕竟在校长室反省与在班级里自我反省是不一样的。再者,也是重要的一点,这给予陶先生奖励学生糖果的理由。如若陶校长准时待在校长室内,又怎能突显学生的准时呢?如若没有学生的准时,又如何在学生忐忑不安之时,给学生一个意外和一个扫除内心压力的机会呢?陶行知的迟到给予奖励学生糖果一个自然的理由,也给予了学生宽容、理解、信任。
  再次,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奖给学生四块糖果呢?而且四块糖果并非同时奖励呢?四块糖果表明了批评教育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心理认同,通过前两次的糖果奖励,陶先生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实现了学生与自己的心理认同,为进行批评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展开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第二个阶段是客观分析阶段,批评教育应做到有理有据,陶先生在对学生批评教育之前其实已经做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陶先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理解。第三个阶段是处理惩罚阶段,犯错就应当接受处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惩罚的方式有多种,有疾风暴雨式的,也有润物无声式的,陶行知的第四块糖果,其实是对学生“无声的批评”,在不动声色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叩击心灵的教育。
  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并非一定要拿糖果去奖励学生,而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教育的成功可贵的也绝非是在糖果本身,关键在于其对学生的宽容、信任、期待、尊重与理解。四块糖果给予我们教师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而且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度洗礼。(稿件编号:100114007)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234000,电邮:goodliang@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