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工作中展现魅力的两大条件【用好语言,展现魅力】
 

工作中展现魅力的两大条件【用好语言,展现魅力】

发布时间:2019-02-08 03:36:18 影响了:

  曾经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听后如饮清冽甘泉,令人心情舒畅,回味无穷。而有些课尽管环节清晰,教学时也有重难点,但使听者觉得无味,如同嚼蜡。前者既注意了文本的解读,又能处处以学生为主。而后者只为演好自己,无暇与学生。这就是老师课堂语言呈现的不同之处。好的教师在课堂上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没有卖弄文采的语言,但学生却在其无形的导语下处处有精彩。所以,教师在课堂的语言要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富有成效。
  一、 提问要求处,匠心独运。
  课堂上,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学习要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妨独具匠心,在提问题时之后,运用一些含而不露的鼓励性语言暗示学生做得好了,精彩了,就会得到赞扬,别人的夸奖。例如:我在引导三年级学生认读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时,这样说:“现在请同学们认识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认真的拼一拼,和他们交上朋友,注意:你认真的对待他们,他们才愿意和你交上朋友。读准以后,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也欣赏一下。”这段话里,“你认真的对待他们,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朋友”利用了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把生字拟人化,引起孩子的求知欲望。“读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也欣赏一下。”利用儿童爱张扬,炫耀的年龄特点,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认真读了,认识生字了,还有别人会欣赏他们的成果,而这个欣赏的对象就在旁边,会得到实际的满足感。
  在读课文是我常常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老师巡视听,看谁读得有味,能获得这节课的朗读冠军。”这些语言看似不经意,其实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如果你认真读书将被肯定,被赞扬!
  对于较难的提问,老师提要求之时要巧设“坡度”,使学生“够得着”, 应明确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不要让学生出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例如:教学三年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针对教学要求――“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刚进入这一层面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故事?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的时候试着用上“最初…接着…后来…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谈。谈好之后,我们在班级交流。
  (生自由交流之后)
  师:谁愿意谈一谈。
  生:这个小村庄发生的故事是这样的:最初小村庄是非常美丽的,接着人门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在一天夜里,河水暴涨,小村庄被水卷走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看来你认真读课文了,把小村庄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
  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感知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叙述事情的过程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讲方法,教表达落到了实处。
  所以,提问要求处,教师在精准的基础上,更应该独具匠心,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把诚意的激励、中肯的建议句句敲打在学生的心上,抛洒一路的“诱惑”,使被教者趋趋循来。
  二、起承转合处,浑然天成。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过渡,相当于高楼建�的混凝土,老师课堂语言这罐混凝土的质量越高,把砖块粘合的越牢固,这堂教学高楼才会越稳固。所以,在起承转合处,教师语言要追求“巧”,浑然天成。
  例如: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片段:
  ……
  师:还有什么颜色?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都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师: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拟人句。
  师:假如他们会说话,他们会说什么?
  生:“别挤我!别挤我!”
  生:“我都熟了,快摘我呀”
  生:“先摘我吧,我可甜了!”
  ……
  师:呵呵,树上简直热闹极了!谁能读出热闹呀?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相机提示“你挤我碰”“争着”要重读。
  师过渡:说完了热闹的果树,菊花仙子那儿也热闹着呢!看屏幕。
  生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各种各样菊花的样子,五彩缤纷的颜色)
  师:菊花仙子什么热闹呀?
  生:菊花仙子的颜色热闹。
  师:谁来读读,读出热闹的味道来。
  生个别读。
  全班读。
  师:秋天的果实和菊花是热闹的,叫人欣赏。你们的朗读更令人陶醉!是呀,秋天的雨这样一位大画家,用它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带给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读第二段,体会秋雨的颜色美吧!
  (全班配乐齐读)
  ……
  “说完了热闹的果树,菊花仙子那儿也正热闹着呢!”一句顺利地从果树引到菊花,又非常自然的把学生正在激昂、热烈的情绪带到了下一个环节,省略了再一次的朗读引导!而学生的精彩朗读就说明了一切!
  因此课堂上老师巧引妙导,能开启学生深层的心智,激活学生思维潜能。营造出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听者舒畅,使学者出彩。
  三、 阅读导引处,富有实效。
  常常在听公开课时,老师都有让同学们“自由读,想想…”这样一个对文本内容或某个词汇或语句感悟的环节,可是老师的话音落下之后,出现的却是齐读声一片,许多老师不得不叫停下来,再次强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时甚至会强调几遍,有的干脆就随学生齐读了事。我想这样的结果只是老师对自己教学的过程的一厢情愿的展示,没有真正的把学习主体――学生放在心上。
  语文的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读,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景,撩拨他们对文本的悟性与灵性,从而在与文本的交互中达成意会,这才是阅读的实效。那么教师怎样的语言引导才能达到实效呢?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喜欢齐读,那么我们就一起读一遍课文。”等学生读完之后,我随后就问;“刚才老师让你们思考的问题想到了吗?”学生当然回答不出来,因为他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接着我说:“现在你们自己读自己的,看看能不能很好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对比的结果,我让学生自己品味出齐读和自由读的不同感觉:齐读是对文本所蕴含情感的畅然宣泄,是建立在对文本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自由读时,能让你静下心来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这样理解后,对于开课的“自由读”变“齐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达到阅读要求的实效性。
  另外,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环节中,许多老师总是先分析感情,再让学生带着分析到的感情(“悲伤地”或“快乐的”或“焦急的”…)去读。结果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的语调才能表现此类情感?这是因为我们老师忽视了孩子只有短短的生活的情感体验,没有唤醒孩子去品味,所谓的指导朗读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我在教《秋天的雨》时,有这样一段朗读指导,挺有成效,拿来与同仁共勉:
  师:谁喜欢描写红色的枫叶那句话?读一读。
  生读。(语调只是很轻,稍快,情感不投入)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能感觉到你对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还不到位。我觉得还差一点味道。这次我们看着这一张枫叶图,想想该怎样读?
  (出示动画课件:一张枫叶图,枫叶在秋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飘落下来)
  师:看,这就是枫树在秋天的姿态。你再来读一读。
  生再次读。(语调轻柔,缓慢,轻松)
  师:你读的美极了,我听出来你把“邮哇邮哇”读的很轻很慢,说说为什么那样读?
  生:我看到枫叶在秋风吹拂下,从树上慢悠悠的落下来,就像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样。所以读的轻柔又慢。
  师:说的真好,其他人有这种感觉吗?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从你的读中能感觉到你对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还不到位。我觉得还差一点味道。这次我们看着这一张枫叶图,想想该怎样读?”我这样处理这一环节,没有直接教给孩子怎样读,而是通过增加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教给学生自主品味该如何读,让学生从直观的演示中捕捉朗读的感觉。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诠释“教育”二字,“教”者,即传授,解惑也。“育”者,即培育,育人。教育的载体――老师,应把教与育的技能巧妙的融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让自己的语言充溢着思维的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像一轮红日,昭示着希望,像一场春雨,润泽着孩子的心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