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晋东南民俗与社会变迁研究 浅谈社会变迁对民俗生存空间消极影响
 

晋东南民俗与社会变迁研究 浅谈社会变迁对民俗生存空间消极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2:15 影响了:

  摘要:本论文主要从社会变迁对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传承方式、传统居住空间格局、传统生产方式方面转化带来的不利之处,指出“非遗保护”在政策保护和落实,及向旅游产品转化方面有考虑不周之处。
  关键词:社会变迁 民俗 保护
  一、社会变迁对民俗的不利之处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抛弃旧的生活方式会毁掉原有手工艺传承土壤
  文化传承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如何能够“更舒适”,而不是能够“更有意义”,他们的文化就是现实生活本身。[1]例如某地域村民习惯在自家四合院里的“饭屋”支“鏊①灶”,摊做煎饼吃的饮食习惯。如果因“旧房改制和异地搬迁”要求搬住进五层楼房,无形之中在毁灭“某煎饼”这种传统饮食制作和生存的土壤。当地煎饼已被申报为“非遗”保护对象。一种文化是否为民众认可,不在于这种文化是传统的抑或现代的,而在于它是否为民众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利益。[1]村民不知自己就是“某煎饼”生产制作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自觉地固守着传统居住和生活习惯间接保护了该“非遗”存活根基,习惯传统四合院居住格局。
  (二)集约化生产方式也在消解和弱化地方感
  新农村住房改造项目是好的,但是无形中也在使乡村住房格局和样式单一,有同化的趋向。乡村旅游,要突出地方特色,才具有吸引力,而现在做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搬迁入住新房,这种推进新农村住房改造的方式是有问题的。不否认近年来很多农民在城市里买了新房子,户口却在原籍还占有着耕地。国家可以通过新农村建设对这样的农民顺水推舟让其成为工人。但是中国的工业是否能够吸收足够的国人就业,并从农村解放出大批的劳动力,从而在农业领域实现区域化、集约化、机器化的生产作业还是需要慢慢的过渡。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已经存在这么长的历史,自然有存在合理性,而美式现代化农场作业也并不全然被证明完全更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剥夺了传统社会自上而下濡化和涵化下一代人的场域,无形中切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
  现代的孩子,适龄就被送进了学校。从前那种在十二、三岁逼着自己的女儿学“摊煎饼”的风俗习惯,早就荡然无存。因为孩子上学,母亲的手艺没了传承的对象。伴随社会的变迁,曾经用会不会做煎饼评价新媳妇的观念变得开放,很少人在乎或者知道保护及传承“煎饼”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了。现在我们正处在遗弃传统手艺,又无意识去保护传统手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渡阶段。除了在保护宣传上做得不够,我们自身的素质还有待更大的提高。
  (四)信息化对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的摧残
  正统与异端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对峙。村民原本想借神庙神仙体系模仿国家官僚系统建构,表达对艰辛生活遇到不确定性给以心理安慰和精神超脱。村民既想依靠权力政治来消解民间信仰的不确定性,亦想寻求民间信仰来表达对权力政治的批评和超越。庙只是民间信仰观念化物质载体,形式没有了,并不代表信仰的消失。信仰观念本就是无形自在的存在,除非中国的农民全消失了。
  某通信集团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其为了节省架设高塔的资金,选择天然山丘做制高点,霸占、拆毁了拥有着几百年历史×山神庙。当地村民缘于免辐射的考虑,也因此很少登山顶在去拜祭×山神庙。重阳节登高习俗也销声匿迹。这种话语霸权,强权让老百姓无言诉苦,老百姓只能说庙毁了,风水被带走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和“有钱能使鬼推磨”正在现在传统乡村上演。人都说没文化真可怕,掌权者利欲熏心,明知会得罪百姓而为之,目光短浅,缺乏做人基本的良知,无视百姓宗教情感和利益。
  二、对民俗保护两点建议
  (一)全球化与地方知识、利益的调适需要时间
  就像商品市场一样,“全球化”的实际结果是出现了一种标准化的趋势。[2]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迪士尼”正在全球遍地开花。中国也在上演着复制方特欢乐世界、刘老根大舞台等科技和文化产业。虽然中国引进“麦当劳”“肯德基”牌子是美国的,但“中国的麦当劳”风味已经是本地化了,即融合了地方元素在里面。这是地方文化与全球化的调适的结果。但是,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转化成旅游商品,并且能突破地域的束缚,自力更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一旦脱离了原生的情景,便失去了诙谐、幽默的韵味,这方面多在语言类民间文学、民间曲艺等方面特别突出。有些地方小戏本就是特定场域里艺术奇葩,转化成普通话表达,会失掉地方特色。将其进一步转化成文化产品、旅游文学作品出售需要一个过程。对艺人创新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因此,需要联合民间艺人与学术专家共同探讨并可以借助当下娱乐时尚符号创新,可保有原始特色和时尚两种。
  (二)质疑保护“非遗”是国家和政府不自信的保守保护政策
  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事项,被特意的保护起来,为的是让其存活下去,但是目的虽好,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生命力在民间的草根阶层。无论是国家还是非政府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保护只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生存的地域空间在现代化工业社会渐渐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是一种不得已权宜之计,因为现代化的步伐之快,让人只能被牵着鼻子走,等变主动时,或许已经来不及了,这样案例不胜枚举。鉴于此,除重点保护传承人外,还得成片区域划定保护范围,并且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对非遗认定基础上创新、重构,借助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宣传非遗保护非常必要。
  三、结语
  本篇论文以社会变迁对民俗四大不利影响为叙事为主,在此基础之上,以怀疑的口吻简要提了两点建议。主要是从“非遗”保护政策保护范围和主体局限性,以及有些民间文学从地方走向全国范围过程可能失去“地方性”本色。两方面从政府层面对于传承人施压,及传承人自身生计和传承手艺创新方面都有待质的提高。
  注解:
  ① 鏊,读ào,[字义]:一种铁制的烙饼的炊具,平面圆形,中间稍凸。
  参考文献
  [1] 施爱东著,《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2] 彭兆荣著,《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