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羁旅情怀 从“羁旅情怀”看中日诗歌异同
 

羁旅情怀 从“羁旅情怀”看中日诗歌异同

发布时间:2019-03-30 04:58:26 影响了:

  摘 要:诗歌是文人抒情言志、情感宣泄的产物,能抒发诗人心中所想所感。中日本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诗歌方面也是相互借鉴中各有所长。本文以羁旅诗为例,对杜甫的诗歌和松尾芭蕉的俳句进行对比,说明中日诗歌的异同。
  关键词:羁旅诗 杜甫 松尾芭蕉 比较
  “羁旅诗”,指由于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而对故乡绵延的愁思以及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或者郁郁不得志之情。古往今来,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大量的羁旅诗,尤以中国的杜甫和日本的松尾芭蕉为代表。杜甫和芭蕉的作品都离不开旅途,他们的诗歌内容都与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息息相关,但是两人对旅途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
  一
  首先,杜甫的羁旅诗形成的背景多是由于是国难当头,诗人的“羁旅”是一种为了生活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行为。因此,可以说杜甫的旅途是一个颠沛流离、充满哀愁的过程。例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有名的羁旅诗,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强烈的悲痛之感。和杜甫不同,松尾芭蕉的“羁旅诗”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一种行为。体味旅途的乐趣,,他的旅途,是一个求知求道的过程。为了在艺术上有所突破,他不断进行艰苦的旅行,正如他临终之作描写的那样:
  余病羁逆旅,
  忆往昔独行荒野,
  而今梦中萦。
  显而易见,一个孤独求道者的姿态跃然纸上。芭蕉对“旅行”的亲切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向往那种隐士一样的生活。1668年芭蕉放弃了在江户的城市生活,隐居到偏僻的深川草堂,此后便与世无争,过着淡泊的生活。
  其次,地理坏境对杜甫和芭蕉的作品也有着深刻地影响。中国诗歌与日本诗歌最大的特点便是广博豪放与小巧细腻,这与中国和日本两国完全不同的地域情况有着密切关系。地域辽阔,山川壮美,江河滔滔,这些都赋予了中国诗歌粗犷豪迈、刚柔并济的特点。杜诗虽以忧郁见长,但诗中也不乏恢弘的意境。例如《旅夜书怀》这首诗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时所写。全诗景情交融,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然而,作为一个狭小细长的岛国,日本诗歌便有了小巧、细腻、抒情的特质。日本古典诗歌,多局限于小景物、局促狭小的空间。由于简练、含蓄及凝缩,使人联想到绚丽的变化与无限的境界,这与日本民族精微细致的性格十分吻合。芭蕉的俳句小诗充分体现了日本诗歌短小而幽玄的形式,例如:
  旅途
  旅途今卧病 梦见在荒原。
  二
  虽然杜诗和“蕉风”有着很大不同,但我们可以从芭蕉的俳句中看出他对杜诗的借鉴和融合。
  在《乞食翁》中,芭蕉有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余识其句,不见其心,推量其岑寂,不知其深邃。余胜于老杜之物,唯独多病。”芭蕉的俳句是杜诗的镜子,在他的俳句中时常透着杜诗的影子。
  在表现手法方面,芭蕉的 “髭风ヲ吹て暮秋炊ズルハ谁ガ子ゾ”运用了倒装手法,这是模仿了杜甫《秋兴八首》中“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倒装法而作。
  在“猿を闻人捨子に秋の风いかに”中,开头的“猿を闻く”是“猿の声を闻く”的意思,省略了“の声”,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更加鲜明生动的印象。松尾芭蕉的这种用法,和杜甫的“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省略。松尾芭蕉作这首俳句的背景,毫无疑问是受到了杜甫的强烈影响。
  另外,在素材方面,例如松尾芭蕉的“张旭が物书なぐる醉の中”就是来源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在用语方面,芭蕉的 “白头更に芦静也”,借鉴了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
  三
  通过对杜甫和松尾芭蕉诗作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古典诗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体现了中日文化“山川异域,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诗歌像是一首气吞山河的交响乐;而日本古典诗歌则一首是潺潺流水的小夜曲。中国古典诗歌总是与政治息息相关,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而日本古典诗歌多是远离政治,回归自然,体现着无拘无束的自由感。以杜甫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雅精神,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松尾芭蕉代表的日本古典诗歌的风雅精神,体现了对自然的追求与和谐。
  参考文献:
  [1]蔡宏:《简论中日诗歌的自然美意识》,[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李东军:《杜甫与芭蕉》,[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罗春霞、方萍:《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6卷第5期
  作者简介:包月菡,四川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为对外汉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