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探讨“打”字在吴地的读音和词义 吴地是哪里
 

探讨“打”字在吴地的读音和词义 吴地是哪里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6:52 影响了:

  【摘 要】“打”这个字的用法和词性繁多,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阐释“打”字的发音和词义,进一步探明其在方言中的发展变化及内在原因,对于研究地方史志和方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各类新词语大量产生并广泛流行,“打”字头新词语就非常丰富,且分布在多个领域,它们在结构、用法等方面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研究上来说其用法已是几近全面,不过因为吴地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用法,“打”字仍有补充的余地。研究地方方言是方言志的重要部分,对语言学和档案学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打”;吴地方言;朾;读音;词义
  地方志是反映和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应当全面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而一个地方的语言资源则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方言卷是一部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1]吴语是浙江使用人口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也是浙江境内最重要的语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交往产生了语言,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又形成了方言。方言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特色与社会环境,吴语中的很多字词具有特殊的读音和词义,研究这些字词对于地方志以及语言学和档案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古代文学角度、比较文学角度等等都研究过“打”字的读音和词义,也得出了许多可靠的结论和观点,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由于生长在吴地,本人对于方言“打”字的读音和词义有些小的见解和看法。前人对于方言的“打”字研究不多,本人也非语言学的专家,因此这些见解和看法虽在这个领域能算是新观点,但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只能说希望对以后研究吴地方言“打”字的读音和词义的学者有些小的帮助或参考。
  一、关于“打”字的研究现状
  在语言学上,有不少学者对“打”字的有所研究。王耀东先生的《“打”字来源及读音考》中详细介绍了“打”字来源的两种说法以及读音问题:黄生认为的“打”由“提”字转化而来,另一种说法为“打”是“朾”的通俗字;“打”字读音的变迁,从本音都冷切转变为丁雅切,后又上升到通语,吴语等方言中还保留了都冷切的读音。[2]黄峰先生在《“打”字的音和义》一文中也提到了“打”字的读音由来和释义,并从古汉语文学的角度,引用《方言》、《玄居释》、《祖考颂》等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来阐明“打”字的读音,结合《宫词》、《唐语林》、《哭存孝》、《三战吕布》等揭示“打”的字义。[3]刘瑞明教授在《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中认为人们对于习惯用语的不理解,揭示了“打”字是对泛义动词的概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打”字所代表的含义。[4]李琦在《论“打”的语义演变及原因》中概述了“打”字的发展现状以及“打”字词义继承和变异的原因。[5]
  在古代文学上,唐雪莹教授曾对《夜半月打明皇》之中的“打”字进行了考辨,谭正璧先生认为的夜半月打的“打”是不含敲击之意的习惯动作用法,与其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唐雪莹教授创造性地认为《夜半月打明皇》中的“打”字应该出自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中的“打诨”传统与扮演人物之意。[6]
  在比较文学上,李景霞在《汉语“打”字的英译法探索点滴》一文中,分动词词组、专业词组和成语及惯用三类表达法,系统地比较了“打”字所对应的英语表达。[7]
  此外,刘俊丽在《汉语动词“打”字研究综述》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历代学者对“打”字的研究和结论,综合比较前人的成果,揭示“打”字语义的演化过程。[8]
  二、“打”字的来源和读音
  “打”字的篆文为,由(手,拍、敲)和(丁,钉)组成,本义是挥锤敲击,将钉子扎进木板。事实上“打”字是一个意义非常多的词,宋朝学者欧阳修的《归田录》中首先提出关于“打”字的问题,并记录了“打”字在口语中的广泛应用。刘半农先生曾经搜集了100 多个带有“打”字的词头,并作《打雅》一文将其一一解说,他认为“打”字是“意义含混的混蛋字”。[9]“打”字本义为“击”,主要有“击打”、“作为”和“用作动名词开头”三种意思。胡明扬先生在《说“打”》一文把“打”字词义归纳为捶击、攻战、挥动手臂、虚化的动词。[2]
  黄生认为“打”字由“提”字音转变而来。《说文》:“提,挈也。从手是声。”这个见解其实并不正确,“提”字虽含有打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注》:“朾之字,俗作打。”说明“打”是“朾”的俗字。汉末以前只有“朾”字,可能由于文献在传播过程中,“朾”字被误传误抄成“打”。也可能是由于“朾”字的适用范围扩大后,“打”字的字形能更体现其字义。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有提及“打”字的读音:“字从丁,为击物之声,故音谪耿为是,不知何因转为丁雅’,此盖未晰北音之染于南也。”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一书中把“打”字的读音列入了“偶然性”一类。唐中期时的已经读作丁雅切。唐五代以后,受科举考试 “打”字使用频繁的影响,因而仍读丁雅切。此后受西北方言的影响,丁雅切音成为了北方通语,南方的部分地区也将“打”字读成为丁雅切音。
  三、“打”字在吴越地区的用法
  吴越地区方言中的“打”字读音也是相当的丰富,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也是非常多的。下面主要就吴地“打”字的方言读音来探讨各个读音所形成的原因以及蕴含的文化背景。
  第一,“打”字读作“da”音的情形。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的人们普遍将“打”字读作“da”,与北方方言无异,是一个比较特殊语言现象,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其人称代词、名词等中的官话成分非常大,成为吴语中的“异类”,这其中有诸多原因。经济活动越活跃,方言的变化也就越快。
  首先,人口迁徙导致语言流变。纵观中国各地方言的流变,大多数时候都和人口的迁移有关。随着人口的流动,古汉语被带到了中国南方各地,出现了古汉语的各地分化现象。吴越地区的早期居民也不是华夏民族,吴语中依然保留着异于汉字的成分。东晋时期的北方贵族、流民南下。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导致江南地区又接受了一大批避乱的移民。历史上不断发生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得古老的中原音韵反而在遥远的南方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留。地理位置和时间远近决定了分化程度,四川虽然也偏僻,但因为直到近代汉人才迁入,其语言即使特点鲜明,北方人却还听得懂,因此被列入北方话体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