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校史馆景观设计方法研究_景观设计专业大学排名
 

校史馆景观设计方法研究_景观设计专业大学排名

发布时间:2019-04-03 04:32:28 影响了: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校园史馆景观环境设计原则,从空间方面、意象方面、绿地三方面研究了校园史馆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校史馆;景观;绿地  引言  据统计的相关资料,校史馆的总体现状与使用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存在“各类高校的校史馆建设发展极不平衡”,“高校师生参与度不高”和“校史馆配套的景观环境质量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校史馆景观,本文尝试从环境艺术设计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等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研究方法,对校史馆景观设计所牵涉的空间、意象、绿化、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校史馆景观设计原则
  通过对“校史馆功用”、“师生在校史馆中的行为”和“师生对校史馆景观的认知”等方面分析,作者总结,校史馆景观设计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一)校园角度:校史馆景观是整个校园规划的一部分,它受到校园的道路和入口的限制。所以色阶时应考虑到与其周边环境的融合,来对各个具体空间景观进行设计。
  (二)建筑角度:把建筑和景观设计风格统一起来,这样可以达到空间有延续性,整体性强,体现人工化的特点。
  (三)公园角度:把校史馆景观和公园联系起来,是传统园林的角度来分析校史馆景观,从而创造出令人舒适的校史馆景观。
  二.校史馆景观设计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校史馆的景观设计,也应从景观的基本元素要入手,从空间上,意象上,绿地上等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
  (一)空间设计
  针对校史馆空间特点,设计中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眼,考虑设计方案。
  1.营造易于辨别的总体空间结构。从环境知觉上来讲,我们对有序的结构空间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当景观空间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序列时,比如形态的统一,明暗的统一,色彩的统一,高度的统一,图底的统一等,此时空间的彼此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强化我们对空间的可识别性。
  2.用限定通行空间的手法来加强人流的通畅性。高围合度空间易形成通行空间,在这种空间里,线性的导向暗示会提醒人们这里是一个流动的空间,同时,人们流动的惯性会对走在前面的人产生压力,因为这种空间会让人有不安全感。对于学生密度较大时对道路形成的压力,可以考虑这一手法的运用,用以提升学生流动的速度,增强空间流动速度的运转。
  3.营造丰富的空间形态。从环境知觉理论上讲,多种不同空间形态有增强师生对景观的体验。如设立吸引师生视觉注意力的雕塑;用围合限定的道路;利用高大树木创造出一个覆盖空间;以及空间的抬高、下沉以及架起等。
  (二)意象设计
  在校史馆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特定的组织与结构,区域内相似性群体,以及特定的意义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性的目的。根据设计的“结构域组织”、“同一性”和“意义”等方面,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虑方案:
  1.师生感受的舒适度。校史馆景观意向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师生的感受。从视觉上讲,校史馆景观必须尺度宜人,环境优雅;从理智上讲,校史馆景观必须符合师生的心理特征;从情感上讲,校史馆景观必须起到纪念校园历史,激励师生拼搏向上的作用。
  2.环境的可识别性。校史馆景观的可识别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就是醒目,视觉冲击力强。其二就是要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因为联系有助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更好的识别和理解校史馆景观。
  (三)绿地设计
  校史馆绿地设计的内容包括:“绿地的生态设计”和“建筑的生态设计”。结合绿地设计的内容,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1.在校史馆的规划上先考虑绿地。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说:“高明的建筑师不是懂得在哪里建建筑,而是知道哪里不可以建建筑”。这充分说明了绿地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从校史馆的生态设计出发,在校史馆的总体布局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绿地系统空间。
  2.校史馆绿地系统应与校园绿地系统有机结合。校史馆绿地是校园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应考虑到校史馆绿地要符合整个校园绿地系统中的规划,同时也要顾及到校史馆周围的绿地环境以及用地情况,才能明确绿地的功能和植物种类的`挑选,在植物挑选上,应符合功能需要并与四周绿地相协调;同时保持植物多样性,使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三.结语
  校史馆景观的内涵,包括用于标志校园历史的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的校园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的校园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本文将校史馆景观作为展示建筑空间景观的一种特例,希望其设计的分析探讨对以后类似的环境景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凯. 大学城景观环境设计初探[D],中南林学院, 2005
  [2]刘辉. 步行街空间的人性化研究[D],东南大学, 2003
  [3]鲍鲁泉. 中国城市高密度公共景观发展与规划设计讨论[D]. 同济大学, 2002
  [4]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7-38
  作者简介:1.余瑛(1983-),女,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助教;2.李波(1985-),男,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