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大学生德育自评 [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
 

大学生德育自评 [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

发布时间:2019-04-04 04:47:43 影响了:

  摘要:生存论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与德育对人的存在的关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契合。生存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新的范式,我们应该借鉴生存论中蕴涵的教育思想,积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德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过好的生活”,德育的内容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德育的方法是要引导师生双方实现“视阈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生存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09-02
  作者简介:徐雁(1976-),女,四川越西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前大学生德育实效性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响至今的传统德育理念偏离了德育的本质。传统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寄生于“科学世界”的知识教育,把德育简化为纯粹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生存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因此,现代德育必须使德育的中心和首要价值从“知性德育”转向“生活德育”,以回归本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育与生存论的关系
  生存论是以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种哲学思想,这一思想的实质是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反思。生存论认为,人的生存不等于物的存在,生存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生存的意义在于对存在的体验。人的生存是处在基于过去、立足现在、朝向未来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就是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1]。这就是说,人不像事物一样具有固定的类本质,人的本质是一个无限敞开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是由自己自由选择决定的。人在任何时刻的选择都是自由的选择,人的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人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开掘生活意义,完满人生,完善人格,实现人存在意义的张扬和超越。
  我们常把人的生活世界分为“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人就是生活在由这三重世界组成的生活世界中。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认识改造“自然世界”,而且 还包括创造表现为文学、艺术和哲学的“文化世界”,同时还应包括创造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终极追求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就是贯穿于这三个世界的结晶并表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其终极目标是引导人在生活世界中追求最高价值的“意义世界”。因此,德育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亦是对人的存在的反思和提升,其根本目的是“使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开人生,体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2]。
  由此可见,生存论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与德育对人的存在的关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契合,生存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新的范式。
  二、本真的大学生德育:生存论视阈下德育解读正是基于对人的存在的关注,生存论思想被广泛应用到教育研究中。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和“选择”,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启迪其自由天性,使他们自由生成”[3]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4]。好的教育应该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询问“我是谁”、“我的生活驶向何方”、“为什么我存在着”等问题,即思考怎样“过好的生活”的问题。同样,德育作为一种指向人的“意义世界”的生存教育,更应努力帮助人“过好的生活”。高校德育的灵魂就在于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使大学生思考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根本性的和终极性的问题,表现为对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理想追求的关切,对大学生的生存、需求和发展的关注,对大学生未来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寻。
  三、本真的大学生德育:生存论视阈下德育回归1教育目的:“过好的生活”
  虽然传统德育也提出道德应成为人的本然追求,但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德规范的社会规范功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德育就易于(实际上也是如此)异化为一种资格教育。所谓资格教育,就是把教育目的作为获取某种社会资本或特定资格的教育,我们的各种技能考试实质就是资格教育。而如果把道德教育也当成资格教育,即是把培养道德作为一种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或他人的认可的社会资本的活动”[4],那么这种德育实质就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的活动了。一旦“道德”的目的是功利性的,那么道德就是虚假的道德了,这种道德教育本身也就是非道德的。这种基于资格的道德教育就会使人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种抉择是非自由的选择,培养出来的必然是非本真的人。更可怕的是,人在不自由的状态下易为财富、名誉、地位和权力等外在的“物欲”所累,人一旦处于这种生活中就是一种沉沦状态下的“不真实”的生活。
  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总是关于生活的道德,道德也必须要回归生活以致超越生活。道德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人更好地生活。毋庸置疑,本真的德育应该“教会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5]。从价值评判上看,“自发而真诚地生活”就是一种“好的生活”。我们认为,好的生活就是自由的生活。这里所谓的“自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意思,而是指哲学意义上人的自由。道德“不是因为它是有用或必须,而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6]。道德是对人的可能生活的一种把握,是价值上的“应然”,而不是事实上的“实然”。人对道德的追求就是要求人要超越现实生活对人的种种束缚,去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的精神和人格是完全自由的。这种自由在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就是自由选择。事实上,人完全是自由的,甚至“人不得不自由,自由是他摆脱不掉、必须承担的生活负担”[7]46,“人作为独立的存在者是凭借自由选择而昭示自身的存在,人也只有在选择中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4]。从这种意义上说,德育的意义就是在于启蒙和启发人独立思维和自由选择,引导人成为自主自觉的人,教会人过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本真德育的根本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