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逐名、拜名、考名_拜相公考
 

逐名、拜名、考名_拜相公考

发布时间:2019-04-05 05:38:47 影响了:

  曾闻巴金老人给自己写了一个“三不”的座右铭,即:不签名题字,不挂虚职,不出入交际应酬场所,以抓紧“残留的光阴”写《随感录》。无独有偶,最近我又在报上读到了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的“三不”:不应允任何采访,不在任何会议上露面,不兼任何职务,以静心读书写字。
  巴老与钱老的“三不”,字面意思不尽相同,核质却一:唯实。其实,以巴老、钱老的成就之卓,声望之重,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兼一点“虚职”,想来不会招致什么物议。但是,他们仍认为这是在“赚虚荣”,有悖于他们“于无声处苦耕耘”的淡泊情怀。他们从不以“社会贤达”面世,而以无人望其项背的作品,酬谢给了他们荣誉的人们。
  这使我想起生活中的另一类“名人”了:参加了一两部电影的演出,便以“星”冠之,但连影迷们也感面生;发表了两三篇文章,顶多也只在地市级得了个末奖,却以“著名”而有了专访,使我想讨教却倏然忘了大名。—这是高级的,多少有点门路,有几个愿意抬庄的铁哥儿们、姐儿们,博名也还冠冕。另有的就差了些,也可怜些,雅称“销售自我”:拿着一篇不知何年何月、如何发表出来的东西,串门子,求“指点”;或者肯花本钱,复印一大叠,向各界名流、朋友、故旧满天寄,期待着“一人传虚,万人传神”等等。
  谚曰:人的名,树的影。有一个好名总不是坏事,我们对名人总是崇敬的。但巴金说:“作家的名在作品里。”海内外读者是以《家》、《春》《秋》认识巴金的,而不是靠封面照、专访之类。说巴金之名,包含了艰辛的劳作,怕是世人一点儿也不怀疑的罢?
  这正是逐虚名者用心所在:名愈实,付出的代价愈大;尽管逐虚名也要劳心劳力,但比之实名来要容易得多。
  劳而无获,必生悖心。虚名如果名而不惠,虚名是没有那么多人去追逐的。原来,我们“尚名”是因为“拜名”;因“拜名”而又“逐名”。不是么,以名取人,以名用人,几近成为我们的一种积习。赵王误用赵括是为赵括“熟读兵书”之名所蔽;刘备三顾茅芦,是为孔明“自比于管仲”之名所折。至于名实是否相副,古代帝王居庙堂之高,往往难以考证,“名声”有时便成了一条向上爬的捷径。最典型的是晋代的士大夫,为有一个引起皇上注意的名声,学驴叫者有之,裸而吟诗者亦有之,反正越怪越显奇才,越奇才越有名,也就越易出仕。里面虽也有名实相副的“孔明先生”,但赵括类的窝囊废也大有人在。
  我们的错误也在于此:往往为虚名所惑,而让虚名者获利,使逐虚名者不绝。前些年,用钱买一篇文章发表博一个学有专长的名声,从而捞帽子的人鲜见么?虚张声势,大搞形式主义得一个工作有魄力的好名而得到重用的人完全没有么?至于明里“廉政模范”,暗里蛇吞象者更不是新闻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东晋亡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长于清谈的“名士”太多了啊!
  古人的一句话说得好:以实考名不蔽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逐虚名是人家的权利,我们不可能一刀切要求他们像巴老、钱老一个样崇实,但我们有一点却可以、也必须做到:考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