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由《贞观长歌》看“戏说”与史诗作品的有机结合]贞观长歌
 

[由《贞观长歌》看“戏说”与史诗作品的有机结合]贞观长歌

发布时间:2019-04-29 04:03:48 影响了:

  【摘要】随着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受众的欣赏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制作进入到一个新的瓶颈阶段。本文以电视剧《贞观长歌》为蓝本,从视听语言、情节设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重点研究“戏说”与“历史”剧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制作方向。
  【关键词】历史;戏说;影视剧;视听语言
  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了两条探索方向,一条是投资成本相对较大,基于正史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另一条是投资成本相对较小,运用戏剧化方法叙述,情节出众,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戏说历史剧。二者互有优势,却鲜有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对立的电视剧类型。随着受众观赏需求的丰富与发展,将“戏说历史”与“历史正剧”合理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行的发展趋势。《贞观长歌》就是这样一部比较成功的探索式融合电视剧作,它既有历史剧的“恢弘大气”“主流思想”,又有戏说的“人性角度”与“戏剧冲突”。
  《贞观长歌》从剧名就可以看出几点:其一,这是一部有史诗剧潜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其二,这是一部赞歌性质的作品。其三,它依旧是一部戏。从传统意义上讲,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将“戏说历史剧”与“历史正剧”作为两个对立的题材。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所谓“历史正剧”并不等于“正史”,因为“正史”是基于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基础上的历史,毫无疑问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历史正剧”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呈现历史原本面貌,同时弘扬主流价值观,满足观众观看需求,因此会对正史进行有限度的修改。而“戏说历史”也并不等于“野史”、“胡编”, 是指采用戏剧的冲突描述艺术效果来表达历史,从而使历史更生动形象。但可悲的是,“戏说”范围在我国电视剧创作上被无休止的扩大延伸,以致于成为胡编乱造的代名词。因此,“戏说历史”和“历史正剧”从本源出发点上讲,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要基于历史。如果能够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融合,便能在“剧”与“史”之间寻求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一个丰富的、活跃的历史。所谓尊重史实,并不仅仅是把历史事件还原,更重要的是刻画大历史背景下真实可信的人性,这才是历史剧真正的突破点,而《贞观长歌》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贞观长歌》的史诗性首先体现在“神韵”上。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气质,大唐的气质在于大气恢宏,融合百态,兼有中原的委婉和异族的野性。把握住这个“神韵”就能最大程度上还原出历史。第一,在视觉上,无论是人物形象,人物服装,造型设计还是历史场景的选取布置,都极大程度上展现了我们潜意识中默认的盛唐形象。可以说是小场景细致化,大场景气派化。由于《贞观长歌》的大经费投入,使得皇室华丽书房,百官起居卧室,西域帐篷大营被雕刻的很细致。而皇室宫殿、百里战场,则可以用“奢华的宏大”来形容。第二,从听觉上,中国传统古典乐器的大量使用,以及西域特色音乐的穿插配合,都与画面相得益彰,合理的音效使用不仅奠定了每一情节的感情基调,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本剧的主题音乐也为电视剧积累了不小的人气,该片主题音乐不仅辞藻华丽,而且音乐曲调优美,其旋律在电视剧中多次出现,一次次将情感推向高潮。第三,在人物动作造型上,《贞观长歌》也是煞费苦心,百官的行礼方式、盛唐时期的风俗民情都被细致地加工,甚至对于古代军官的军礼造型、皇帝不同年龄的上马造型都被细致地刻画,尽量还原了历史。第四,在语言对话上,本剧吸取了《康熙王朝》中的被人诟病的称呼错误的教训,很注意“自称”、“谦称”以及官名,字号的使用方式。通观全片八十二集的词语运用,在众多历史剧中,是比较严肃的,并没有太多令观众必须吐槽的点。这与同期上映的《贞观之治》里人物对白的浓厚话剧特征形成鲜明对照。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演员阵容的强大,史诗性作品的神韵需要由有“神韵”的演员进行精彩的演绎,《贞观长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以唐国强为代表的老戏骨,和以聂远为代表的中青年实力加偶像派的演员以精湛演技着实征服了观众的心。
  《贞观长歌》的史诗性还体现在“全面”上。首先,不同于以往历史题材单一以王侯将相的生平大事为主要叙述对象,《贞观长歌》不仅从帝王的视角表现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同时从一些底层人物视角表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从而达到在展示皇室家族命运的同时,也展现了大唐时的风俗民情。其次,本剧不局限在政治事件上。一般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都以军事与政治为主来表现,而《贞观长歌》除了表示政治与军事外,还在音乐,美术,服饰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挖掘。应该说,丰富的历史孕育了饱满的剧作,而饱满的剧作再现了历史全貌。
  另一方面,《贞观长歌》的戏说性也具有很大的突破。戏说成分的融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正剧只有单一叙述依据的不足,增强了女性角色的地位,使得剧情更加丰满。戏说性的突出反映就在于《贞观长歌》对于人性内心的深层次挖掘与跌宕情节的设计。官修的纪传体史书是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相对平面的事件或人物的叙述,对人物内心情感描述的不多,并且很大的一个缺点是定性人物叙述,也就是如果对这个人持负面意见的话,生平事件便会从一个偏激的批判角度讲述;如果对这个人持积极评价,生平事件便会从一个过分赞誉的角度去讲述,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就很平面、很单一、不丰满。本剧的戏说性对于人性的挖掘,首先体现在主要人物的设置上,一般的历史题材剧大多基于一段“男人的历史”创作,因而主要人物都是男人,女性角色只处于配角的地位,而在《贞观长歌》中,女性角色的增多和戏份的加大为剧情融入了更多的柔情与细腻。就拿女主角安康公主来说,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的原型是高阳公主,但是一个感情细腻、敢爱敢恨的安康公主的融入无疑更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也成为吸引观众关注本剧的一大亮点。其次,体现在多角度呈现人物形象上,并且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戏份。我们的思维惯性是武将就该是勇猛彪悍,文人就该是风花雪月,皇帝就该是高高在上,而《贞观长歌》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多角度多方面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太子懦弱的一面,铁将柔情的一面,商人坚强识大体的一面。因此我们才会对安康公主与慕一宽的生死相许、闵国器与绿袖的生离死别、侯君集父女的相濡以沫、长孙皇后与太子的舐犊情深、唐太宗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岑文本与李恪之间师生情深等场景记忆尤深。这些人性的深层挖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丰满全面的人物形象,也使得本剧更吸引观众。
  其次是情节的设计。除了宏大题材的国家战争内政外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阴谋、爱情、内讧、勾心斗角等情节也大量出现,这样一来,貌似对历史客观真实性有失公允,但是套用一位电视剧专家的话说,“首先是剧,然后是历史”,没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受众就没有观看下去的欲望,人物形象也不会立体。通过适当的戏说,加大人物情感的讲述,体现出个体人性或光辉或阴暗的一面,是本剧的一大特色。将平凡的历史变得激动人心,将字面上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不仅是吸引观众的需要,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需要。因此,我们才会对“便桥保卫战”的腥风血雨、“血战恶阳岭”的悲壮惨烈、少数民族南迁、征粮救灾,并官省职的一波三折,废立太子的生死较量等跌宕起伏的讲述历史事件的情节印象深刻。同时由于情节的设计,使得本剧在某些方面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对官场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思考等等。而在台词设置上,仅从遣词造句和塑造性格角色的角度看,张驰有度、华而不俗,还很有鼓动性,是戏说与正剧的一种完美结合。
  不可否认,《贞观长歌》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剧作的最大贡献,在于它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一部具有戏说色彩的宏大史诗巨作,从而为我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责任编辑:王华峰)
  来稿日期:2012-06-1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