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课视频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课视频

发布时间:2019-06-14 04:06:52 影响了: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遇到其中的一些情况:学生起点的不同;教材内容的教学起点过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去改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这种状况,整体的提高同学们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 学生
  
  信息技术课进入高中课堂已有好几年了,特别在这些年里,信息技术课程,在其地位、内容及指导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广,高中信息技术课成为高中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遇到其中的一些情况:
  镜头一:
  高一年级的第一节课,学生相继进入多媒本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后,有的同学已自行开启了计算机,之后会在打字、上网或听歌等;有的同学只是坐在座位上,东张西望,不知该做什么,看自己前面的计算机不知从何下手,或只能老实地坐着看旁边的同学操作计算机。
  镜头二:
  整个教室很安静,同学们都在进行某一任务。任课老师巡视,可看到三种现象:一部分同学很熟练的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很快就完成的任务后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部分边看书边进行操作,进度很慢;另一部分同学却不知该先从哪里开始,用什么工具来完成,犹如狗咬乌龟——无从下手。
  这些镜头相信大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遇过,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信息技术老师束手无策,有些教师采取了一些对策,但效果不明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仔细分析就会了解其中的原由。下面仅此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起点的不同。比如我校是一所县重点中学,学生来自我县各地,有的是乡镇学校,有的是县城中的学校;由于各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情况或学生的家庭条件不一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有的在初中及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连基本的开机和键盘及鼠标操作都不会,而有的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有系统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就造成进入高中一年级后,各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起点不一致。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同学,进入了教室后就能独立的去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了,而对于那些初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就能看到明显的反差。
  2、教材内容的教学起点。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一年级必修课本《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是以“非零起点”进行编写的。较注重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效地、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实践应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Word的使用、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很大部分都是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进行学习的,高中阶段不再进行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必修课课本的内容都是在具备相应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就使到那一部分起点为零的同学在学习中存有较大的困难,因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不能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操作实践中就不能像那些已有一定基础的同学那样有目的、有方向的熟练的完成任务,也只能坐在那里无从下手了。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去改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这种状况,整体的提高同学们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也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做法:
  1、适时加入基础知识。虽然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本中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照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加入相应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例如在《文字处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结合所授内容加入Word相关类型工具的使用方法的内容,根据这节课教学需要有重点地介绍Word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比如文字的修饰,版面的美化等内容。这不仅可让一部分已有基础的同学能回顾知识,巩固应用,更系统了解这些内容;也可使那一部分没有这方面基础的同学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一定必需的基础内容,有助于他们有能力去掌握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方法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他们就有了完成本节课相关任务的可能性。通过这样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所需的基础的知识,对于那些没有基础的同学就能有方向、有目的的去完成课堂内外的任务,不再无从下手了,从而能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了。
  2、实行分层教学。我首先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同学的基础差异,在同一个班中,进行分层,将少数具有较好基础与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A层,把毫无基础且学习速度明显较慢的学生组成C层,大多数学生编入B层。依据各层的学习能力,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起点和基础,在课堂中选取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结合目标去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任务。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目标。这样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就不会任务简单,完成后无事可干;而对于那些基础低的学生不会因任务太难而无从下手。并要求先完成的学生对周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或指导,形成在分层中以快助慢的方式,这样也能有效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小组合作”方式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基础低学生提高的方法。这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我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兴趣与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的座位分布特点等情况,从中挑选出那些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悉、学有余力、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组长;而基础较低的学生作为组员,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一个组长和三个组员,并在上机座位上做相应的调整,尽量让每个组坐在同一行,并且组长坐中间,这样有利于组员之间的沟通、帮助。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完任务后,小组合作完成,当学生在有因难时,组长可在同组组员有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指导;当在过程中出现了小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进行指导。通过这样,可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实践证明,这样可使基础较低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适应教学的进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4、进行课堂的延伸与拓展。这也是弥补差异,缩短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很难达成目标的。我校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开放网络教室,并且安排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辅导学生,让学生自由练习,差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弥补差距。并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找好对策,选好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就不难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遇到种种情况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2、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3、浙教版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