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情感升华 [引“深”阅读,升华情感]
 

情感升华 [引“深”阅读,升华情感]

发布时间:2019-06-29 03:55:30 影响了: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重在引导——让学生从语文教材所负载的认知和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操。目前,阅读教学虽然一改以往“穿靴戴帽”说教式的思想教育,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仍存有许多盲点,文本的情感被架空分析,或者强加给学生,用无效的引导掩盖了个性领悟,忽视了指导学生对思想情感教育内容的认识过程,使其阅读情感不能得以深入。引“深”阅读是指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有层次地设计,并巧妙引领,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一步步深入文本,领会内涵,使得文本与情感融通、共振,从而升华情感。
  一、理清脉络,围绕文路和学路进行引“深”
  文路,即课文的思路,是作者的写作线索;学路,实质上是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课文的思路,是通过主客体对话对课文的吸收与内化。当“学路”与“文路”相融合时,学生便能进入文本结构中所规定的“隐含的读者”这个角色,在文本阅读中内化出一种透视宏旨、感悟玄机的智能。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文路是:柳树的样子→柳树的精神 →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的学路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充分感知这株柳树样子的“神奇”,再深入感悟它超乎想象的毅力以及生命力强、顽强不屈的精神,最后领悟文章所引发的人生哲理。根据文路和学路,可以抓住文章的主线“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学习课文:通过图文对照、反复诵读关键词句,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再引导学生将这株柳树与家乡灞河柳树比较,发现各方面的不同,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命运的顽强不屈,从而使情感走向深入,最后启发学生感悟,引发哲理。
  二、化解矛盾,找准文本知识的思辨点进行引“深”
  语文的文本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文章采用的是线形结构步步推进,有的文章却隐含了许多对立面或矛盾点,在曲折回旋中盘升。像后者这样的课文,通过知识的比较,突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运用引“深”阅读的方式,弄清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思想脉络,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领悟,学生的思维就能从狭隘走向广阔,情感从肤浅走向深刻,学习过程更有活力。例如,《水》整篇课文字里行间弥漫着乡亲们的“缺水之苦”和“享水之乐”。这一“苦”一“乐”看似一个矛盾点,但其中的联系对挖掘文本最终的情感却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体味。一是通过文中的特殊物品及一串串数字体会“缺水之苦”。二是用心品读,读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以及具体描写人们快乐的句子,更好地理解“享水之乐”,学会在比较中辩证地看问题。三是通过苦、乐辨析,引导学生透过这个“缺水之苦”和“享水之乐”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理清了脉络,分清了文本的层次,学生与文本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三、创设情境,抓住现实与文本的联系点进行引“深”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是由浅入深、逐层发展的。深层理解则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理解或吸收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熟悉的教学情境,适当利用语言、媒体、活动等一系列动态设计,不断渗透与点拨,使他们的情感一步步升华。例如,《2008,北京!》一文生动地记叙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北京人民热烈欢庆申奥成功的沸腾场面。那一刻,北京沸腾了!全国人民热血沸腾了!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人们申奥成功的喜悦?如何让他们体验这种欣喜若狂的欢庆场面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沸腾”一词来引导,从理解“水”的沸腾到“群情”的沸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历史那一刻的距离,让他们对当时场面的紧张、我国申奥成功的快乐能有所体会,充分调动情感。在此基础上再从文字中品味“沸腾”,感受那份快乐与激动。如此设计,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步提升,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达到文与意的融合。
  总之,引“深”阅读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切实而灵活地践行于教学之中。让引“深”阅读成为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让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地把情感从搁浅处引向升华!(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