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性切入】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性切入】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48 影响了:

  新课程给教师的,不只是角色的转换,更主要的是智慧的升华。一个时期,社会对语文课堂倍感失望——本来可以情趣盎然的的语文课堂却一潭死水。究其原因,与语文课堂挖掘课文意趣的意识淡薄大有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凭教师的聪明才智有效挖掘课文中意趣、情味,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会成为一潭死水?我们的课堂怎能不精彩?
  我们知道,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就是由于处理教材的方法不同,有些老师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处理使同样的篇目绽放异样的光彩。为什么呢?处理教材对于挖掘课文的意趣、情味相当关键。如果我们讲究方法,讲究策略,在处理课文时,根据课文特点,能够找到一个激发学生兴趣、品味课文意趣,尝出作者情趣的切入点,那么,语文课堂的精彩就有了前提和条件。问题是,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上,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怎样切入才能顺“天时”、利“地利”、得“人和”,使得语文课堂情趣盎然、精彩纷呈?
  一.切入点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向导,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内在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也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在山的那边》,抓住学生对诗歌的新奇心理,围绕诗里需要理解的“海”的比喻,如果这样设计切入点,那么就会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兴趣——“山那边是海吗?”学生往往会根据诗歌内容兴奋地回答:“不是!”接着,继续问:“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什么凝成的海呀?”学生也会根据内容急切地回答:“信念!”然后,抓住学生前后错位的回答再问:“既然说山的那边不是海,怎么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呢?”此时,学生兴趣大增,吵吵嚷嚷。在学生的探究中,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海”的比喻义,突破诗歌中表达的信念,当然水到渠成,由难而易了。
  二.切入点的设计应能贯穿课堂教学内容
  有趣味的切入点,同时还应该是能贯穿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切入点。我们知道,文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内容、作者情感的凝聚点。抓住文章标题质疑,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教学情境,同时又提纲挈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文眼入手,也有这样的效果。象“山那边是海吗?”这一问题,其实就是巧妙地把诗题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同时又是诗句中的关键点。问题“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什么凝成的海呀?”还是巧妙地融入了诗题,提取了能够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点。这样的设计,既有点上的局部的思考,又有全篇的面上的思考;既有趣味性,又有贯穿性。所以在调控课堂上,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使得课堂充盈着趣味、情味。我们的学生由此而活跃起来,我们的活动由此而盎然起来,诗味在趣味和情味中洋溢开来,何愁课堂没有艺术性?何愁课堂不精彩?
  三.切入点的设计应能关照课堂结构层次
  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位老师从画面入手——由一个变化着不同颜色的蜥蜴的动态图片引出,让同学们发现变色龙因环境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再抓住课文标题设计问题——“这是一篇小说,里面应该是写人的,但是,为什么却用《变色龙》作为小说的题目?”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奇妙有余。变色龙与奥楚蔑洛夫有相同之处,学生在这样极具趣味性的问题中展开思考,自然而然思维就指向了课文内容。而且,由变色龙的变学生会根据小说情节的展开一下子去有顺序、有重点、有层次地寻找奥楚蔑洛夫的变。当学生通过具体的描写领略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被他不断变色的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所逗乐的时候,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刻进学生心里。正是这样既具有情味,又具有趣味,既直击重点,又涵盖全篇的问题,自始至终培养着学生的想象能力,自始至终围绕着学生认识人物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却饱含层次性﹑梯度性,设计时能够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在暗中加大了难度,做到思考上的循序渐进。有了这样的设计,何愁语文课堂上不精彩?
  总之,所设计的切入点如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了,教学内容纲举目张了,重点难点突破有序了,课堂结构层次清晰了,那么语文课堂离精彩就会不远。尽管这仅是体悟之一,可能也会因人而异,所以,作为探索,权当抛砖引玉。
  东碧文,教师,现居甘肃酒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