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露天音乐节_大型露天摇滚音乐节可以盈利吗
 

露天音乐节_大型露天摇滚音乐节可以盈利吗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0:10 影响了:

  一、大型露天音乐节为什么会在中国产生?      1969年,40多万青年从美国各地奔往一个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开始了为期3天的音乐狂欢。那是一次以反战为主题的超大型演出,那时的青年已经有了足够的独立观点但没有受到重视,而伍德斯托克给了他们一个纵情宣泄情绪和表达独立观点的机会,数十万青年和吉米・亨德里克斯、尼尔・杨等等摇滚大师共同做了一场肆意张扬青年主张与梦想的乌托邦大梦。
  那是一场曾被西方主流媒体斥之以鼻的嬉皮狂欢,然而此后的30年间,摇滚乐逐渐成为了西方流行乐坛的主流,大型露天摇滚音乐会也比比皆是。而在假期背包穿梭于各地赶场参加摇滚音乐节的青年们,早已把这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摇滚乐的商业价值也被挖掘到极致。
  而在中国,摇滚乐的起步晚,加上种种原因,摇滚乐一直被安置在主流边缘。虽然摇滚乐队层出不穷(2008年仅在网上报名参加迷笛音乐节的乐队就有上千支),但是演出机会却少得可怜。虽然热爱摇滚乐的青年并不占少数,但是聆听摇滚现场与众多爱好者一起在音乐中狂欢的机会却屈指可数,就更不要说将之融入日常生活了。
  在国内,除了崔健这样的符号级人物,绝大多数摇滚乐队的演出只能长期局限在散落在各大城市的小酒吧里,这也是中国摇滚被称为“地下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酒吧里的演出大多发生在夜晚九点以后,这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是个不小的观看障碍,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摇滚乐在非自由职业者中间的普及。
  而从2000年5月1日开始的迷笛音乐节则为中国摇滚乐带来了另外一种展示的可能。在迷笛学校。众多文艺青年和满身铁链子的摇滚青年在一起,喝着学校免费赠送的啤酒饮料,自由自在地在学校大排练厅和操场之间串来串去。大排练厅内迷笛学校的在校生以及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乐手正在轮番上台展示他们最新的创作。音响粗砺。音乐毛躁,但这一切阻挡不了人们的参与热情。
  2002年的第三届迷笛音乐节首次从室内挪到了户外,同年八月,崔健任音乐总监的首届丽江雪山露天音乐节也大张旗鼓地拉开了帷幕。这两场大型户外音乐节,第一次将原本象征自由精神的中国摇滚和蓝天白云融合在一起。摇滚从此有了原本就该属于他的最佳展示形式。而参与人数也就随之骤然多达数千人。之前尚在室内的迷笛音乐节只是靠文艺青年之间的口口相传,去不去迷笛,甚至成为是不是“自己人”的判断标准。但是大型户外音乐节则开始成为了文艺青年之外的白领普遍关注的一种娱乐形式。露天音乐节给喜爱自由生活状态的更多年轻人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概念――到户外去!到蓝天下去呼吸到草地上去摇滚。
  虽然那次雪山音乐节在商业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却挡不住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户外摇滚热情,于是2004年贺兰山中国摇滚光辉道路音乐节,2005格根塔拉草原音乐节,2007鄂尔多斯草原音乐节,2007雪山音乐节等大型户外音乐节随之而来。而在北京,除了一年一度的迷笛,则又增加了绿色北京露天音乐节,北京流行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迷笛爵士音乐节等等种类众多的露天音乐节,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也不甘落后,于是乎各种大型露天音乐节开始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这些音乐节有着相似的展示形态和观众形态,比如几十支乐队轮番登场,连续三天以上的音响轰炸,舞台正前方永不知疲倦的POGO,现场众多的帐篷和打扮另类的背包旅行者,眼神一碰就能兴致勃勃地聊成朋友的陌生人……
  
  二、大型露天音乐节为什么还是很少?
  
  2002年的雪山音乐节上,崔健曾对记者说:“音乐节来了,要使它在将来变得日常化、自然化。它是我们在若干年后对伍德斯托克的一个中国式回答。”
  然而,虽然大型露天音乐节越来越多,但相比起深不可测的市场需求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除了迷笛音乐节保持着一年一度的稳定节奏和越来越大的规模以外,其他的音乐节大都是一锤子买卖,很少有连续性的操作。颇有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味道。也就是说,音乐节还远远没有达到日常化、自然化,对于越来越多的摇滚青年来说,每年两三次的音乐节远远满足不了其于音乐现场中释放过剩激情的需求。
  每年迷笛音乐节,迷笛校长张帆最感到心累的不是音乐节那几天――那些程序他已经驾轻就熟,而且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管理团队在打理,所以不用费很多心思――最累的是之前的表演乐队选择工作。因为太多乐队希望有机会面对观众,但即使2007年的迷笛已经增加到五个舞台、100支乐队,还是要忍心割舍掉相当一部分很优秀的乐队。“音乐节太少了,乐队演出的机会太少了。光有一个迷笛远远不够,应该多一些音乐节,至少在北京,应该每俩月就有一次大型露天演出的机会。”张帆如是感慨道。
  为什么大型露天音乐节有着如此广大的市场需求但却很少有人投资运作?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许多项目仓促跟风上马,然而不成熟的音乐节运作经验和投机心理造成的商业失败最终伤害了投资方的资本追加热情,也就最终伤害了本来应有的持续性运转。客户群已经培养起来,市场已经形成,现在的承办商需要的只是在以往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操作,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然而,很多音乐节的一次性运作,使得刚刚崭露头角的音乐节品牌有始无终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三、迷笛为什么可以盈利?
  
  音乐节成功的标准是主办方得到了良好的商业回报,而观众们得到了观赏以及玩乐的满足,皆大欢喜,尽兴而归。但现在已发生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音乐节赚了吆喝赔了买卖,比如雪山音乐节:而另一部分音乐节则赚了银子赔了形象,比如价格高昂的朝阳公园流行音乐节:当然也有一部分音乐节既无口碑也无盈利,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如两届草原音乐节。而迷笛则是国内大型露天音乐节中长青不败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迷笛以持平结束了长达7年的赔本生涯,进入了有巨额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
  迷笛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大型音乐节很有借鉴意义。全面分析其成功因素,就会发现,音乐节的成功举办不是只要把几十支大乐队放在露天那么简单,这需要综合的元素共同起作用。
  首先,精良的演出制作是音乐节成功的基本保障。这主要包括演出队伍的选择、硬件设施的到位和舞台管理的专业等三项。演出队伍的选择,迷笛一直有几个标准:原创的,真实的,有个性的,非流行的,当然现在加上了现场演出水平有长足进步的。随着迷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唱片公司都试图把旗下的艺人送往迷笛以期扩大宣传效应,但是迷笛一直坚持拒绝伪原创与伪摇滚。在硬件设施上,远在依然免费的2003年,其演出设备――从灯光到音响――就已经开始达到大型商业演出的标准了。2004年迷笛开始尝试有偿演出后,观众人数不但没有锐减,反而逐年呈几何数量增加。而演出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设 备逐年升级,声场效果使人觉得物超所值。2007年,迷笛音乐节分设了5个舞台,每一个舞台都由一名制作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音乐经理(或者称音乐总监),比如主舞台的肖楠和实验音乐舞台的颜峻,一个是前眼镜蛇乐队的主唱,一个是多年热衷于创作实验音乐的乐评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管理经验,可以在技术上把握整体声场效果,并处理各种演出中的技术类突发事件。这样,就使音乐节得到了基本的品质保障。
  音乐品质上的把握是音乐节成功的前提条件,也仅仅是前提条件而已。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也是成功音乐节不可忽视的环节。2005年的格根塔拉草原音乐节,由于准备得仓促和举办经验的不足,使得蜂拥而至的观众住宿和吃饭都成了很大的问题(当地的羊肉串卖到十元钱一串,很多人就只好吃方便面啃面包),更谈不上现场可以手机电脑充电,很多人与外界失去联系,即时发稿更成了妄想。于是,想象中的浪漫之旅成了一场怨声载道的噩梦。这直接影响了2007年鄂尔多斯草原音乐节的观众数量――虽然主办方根本不是同一个。相比之下。迷笛音乐节在服务方面可以说是相当体贴。现场内不仅有价格低廉的各种软饮及快餐,还有成排成排的移动厕所。这些周到的考虑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省下全副的精力去感受音乐节的轻松和快乐。
  另外,票价制定的合理性与否也是音乐节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音乐节的套票价格一般是占他们月平均收入的十五分之一,这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造成音乐节的恶性循环。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音乐节的票价则占人均月收入的八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这样的高票价最直接的负面作用就是把大多数需要培养的潜在观众群隔绝在音乐节门外。音乐节是属于青年们的节日,而众多在校的学生则是音乐节最大的生力军,但学生往往由于买不起高额门票而放弃了对音乐节的参与,这样做使得音乐节在错失了在观众中间树立自己品牌的机会的同时,也放弃了对观众的情感培养。这是许多音乐节口碑差而无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迷笛则到现在也一直坚持50元一张的低票价,另外还设有学生票。性价比这样高的票价吸引了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这些观众成为迷笛的忠实铁托,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迷笛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摇滚音乐节,商业机会随之而来就成为必然。2007年的迷笛音乐节吸引了众多大品牌加盟,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对于迷笛学校来说,招商团队是一个没有什么压力的小组织。一是因为以青年为主要客户群的商家已经普遍看好迷笛音乐节的广告效应,而纷纷主动要求合作:二是因为即使没有任何商家参与赞助,以目前的品牌保证,单靠门票收入也足以实现盈利。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音乐节主办方没有这样以低票价长期培养观众的远见和耐心,所以经常会搞一锤子买卖的毁灭性开采。
  迷笛,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摇滚音乐节,除了具备上述各项因素外。它与其他音乐节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他有坚实的精神内核。这个内核是迷笛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最初的迷笛音乐节,是一个迷笛学校的校内汇报演出,来看演出的基本上是乐队成员的一些朋友。渐渐地,迷笛以其自由自在和看似另类却友好亲善的乌托邦氛围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于是,观众人数逐年翻倍增长。及至2003年最后一次在迷笛校园举办的音乐节,已经汇聚了上万名青年观众。POGO、人浪、高高竖起的手臂、跳到舞台上和乐手一起跳舞,青年们享尽了他们能想象的放肆一无人责备。在摇滚里狂欢之余,人们还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同类,尽情表达自己的主张,展现各种匪夷所思的造型,兜售自己的藏品和DIY作品……迷笛不再是一个小圈子里的游戏,更多的学生和白领加入进来,进而成为更多追求个性的青年们共同的狂欢节。
  2004年,已经承载不下几何增长的观众数量的迷笛学校,首次将音乐节搬到了校外的雕塑公园。第一次走出校园经历了很长的审批过程,以至于那一年的迷笛推迟到了已经有点冷的十月。出于对安全隐患的担忧,那一年的安全保卫人员个个目放精光。如临大敌。而到了2006年,所有的警察都坐在海淀公园长椅上闲散地晒太阳打盹。审批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因为多年的迷笛音乐节从未出现过一起官方担忧的暴力事件,即使人数再多也不会。而观众的高度自制是源于迷笛的“不管”。迷笛信任青年们的自制能力,而观众则用忠于迷笛集体的游戏规则回报给迷笛。双方共同努力营造并维护着这一个来之不易的节日气氛。
  除了舞台上充满创造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摇滚乐,舞台下的蓝天、阳光、草地、足球、吉他、非洲鼓、朋友、笑脸、奇装异服、音乐里休闲打盹……这些共同构成了迷笛自由自主的整体气质,而永不收费的自由市场则是迷笛张扬的自由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越来越多的非摇滚爱好者也加入了迷笛的行列,他们去迷笛不是为了认真听音乐,而是去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地方呆着,并与大家一起快乐着。现在,每年五一,全国各地的摇滚爱好者就不约而同地齐奔北京,在他们心中,没有迷笛,五一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节日,哪里有迷笛,哪里就有向往了已久的豪放式快乐。迷笛,俨然已经成为青年们自己的节日。众多的摊位商铺和赞助商,巨大的观众群带来的门票收入,为所有音乐节树立了一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榜样。
  
  四 小结
  
  迷笛音乐节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00年就开始的一年一度的迷笛音乐节,到了2004年才开始收取10元钱象征性的费用,到2007年第八届才开始实现真正的盈利,之前,一直是在做公益事业,受益者是广大的摇滚爱好者。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也就意味着投入一年比一年大,在不盈利的情况下坚持了7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对于如此惊人的耐心,迷笛学校校长张帆轻松地解释说:“因为这件事好玩儿。喜欢看大家一起热闹。”看似调侃,但其实说得很实在。迷笛,就是给荷尔蒙过剩的青年们一个玩闹的机会。这些纵情的“玩闹”渐渐构成了迷笛音乐节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和和谐气氛,学者们称之为“青年亚文化”。坚持,缘于对音乐的热爱。缘于对打造青年文化的信念。
  综上所述,迷笛音乐节的成功的原因是全方位的:精良的音响设备,一流的现场乐队,低端的票价,价格合理而周到的商业服务,妥帖的安全及环卫保障,自由气氛的营造……而这一切,都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扎实的团队磨练,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想一下子便实现艺术和经济上的双赢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期望迷笛音乐节的成功经验能为其他音乐节主办方认真吸取,期望多一些成熟的大型露天音乐节陆续出现,给摇滚人们一个展示的平台,给观众们多一些在摇滚中撒欢儿的机会,同时也给摇滚乐一个在商业上良性发展的机会。
  
  责任编辑 陆 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