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即兴伴奏万能公式【钢琴作品的民族美】
 

即兴伴奏万能公式【钢琴作品的民族美】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4:59 影响了:

  音乐艺术风格中的“民族美”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对于这种美的产生和形成,以及这种美所产生出强烈感染力的各种因素,加以研究分析是很有意义的。所谓“民族美”是音乐美的一种形式,是把民族特色融于音乐中的内在美。
  
  一、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美
  
  (1)民族特色的来源
  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而语言和音乐风格的形成是很密切的,最早的有音调歌谣。它的产生和发展,总是陪伴着这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发展而发展的,通过某种形式和风格来表现他们的心情,再经过音乐家和群众的创造、探索,日渐丰富,也日渐规范化,并带有自己的独特的规律性。作曲家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情,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感染力、民族风韵的代表性钢琴作品。作曲家采用了中国传统汉民族不带偏音的五声调式,并运用五声音阶进行创作的。在创作上旋律结构类似民间乐曲中“句句双”这一具有呼应对答,重复特点的旋法,是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在再现部曲调有采用了民间音乐中的“装饰性加花”的变奏手法,使音乐表现的内容十分形象。乐曲向人们展示了骑在牛背的中国乡村牧童们那洋洋得意,天真活泼,以笛为乐,相互追逐、玩耍,贴近真实生活的画面。乐曲短小精致,乡土气息浓厚,是一首具有中国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
  (2)民族特色的创作手法
  中华民族的气质,是悠久历史形成的精神、文化和性格,是民族精神的内在素质。反映出这种特征和素质,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使命,也是它获得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的唯一源泉。中国钢琴音乐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经过几代中国钢琴作曲家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努力,已将外来的和声、复调等技法与中国曲调相结合,从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如桑桐创作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的第二首《友情》是五声调式性很强的一首作品。乐曲的旋律是把羽音作为核心音,伴奏部分配置三度的音程和叠置和弦,使左手弹奏的旋律与右手伴奏的和声和谐统一,加强和突出了五声调式的作用,显示出乐曲的蒙族民族风格、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有着鲜明的东方音乐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音乐韵味。
  (3)民族特色的演奏手法
  我国有丰富的民族乐器,它们的演奏手法、音色、韵味,经常成为钢琴曲作家寻求民族美的启发。《翻身的日子》在高音区利用小二度和音的短暂延续,听来酷似板胡的滑指奏法,妙趣横生。《夕阳箫鼓》的开始,由慢而快的节奏,分明是由缓而速的鼓点。在“固定结构”静、雅、淡、幽的“箫声”由钢琴中音区轻柔“吹”出,而心潮激荡时,“古筝刮奏”则大显身手。《阳关三叠》中,古琴的“滚拂”奏法通过巧妙的装饰音表现出来。《绣金匾》开始是“筝式”的装饰音,中间是“扬琴式”的织体。以上所举,并非对民族乐器的音纯模仿,而是受其启发所创作出来的钢琴织体。如果仅仅简单模拟民族的乐器,那就限制了钢琴表现力的发挥。
  
  二、民族美没有国界,外国钢琴作品也具有民族美
  
  众所周知,世界自从有了民族,就存在文艺方面的民族形式,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形式。如圆舞曲,亦称“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一种流传在德、奥民间的民族农村舞蹈,后来慢慢发展为有规律的音乐。舒柏特写的圆舞曲很多,他常常在朋友们晚间相聚的场合,在举行舞会时即兴创作圆舞曲。从1815年到1827年间,他创作了一百首以上的钢琴独奏圆舞曲。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维也纳的黄昏》是脱胎于民间舞里的圆舞曲,其风格变得华丽、活泼而优雅。十九世纪典型的圆舞曲最早的代表作是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的《邀舞》,韦伯自幼由于生活环境的熏陶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自然而然积累起丰富的音乐创作的题材,从中已能见到圆舞曲富于特征的伴奏型及优美的民间舞旋转性的主要音乐特点。
  
  三、能渗透民族音乐气质的作曲家才算真正的民族音乐家
  
  在专业的音乐领域中,怎样才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民族音乐家,怎样才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民族作品,关键不在于是否搬用民间曲调,而在于是否掌握民间音乐和民族精神的本质。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音乐家能够从他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比民间音乐本身更可靠,更真实的旋律,捕捉到民族生活中美丽的音乐题材,主题引人入胜,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人们对自己的民族音乐语汇,所体现的情思、性格、形象的方法和形式是熟悉的。听起来特别亲切,民族音乐陪同这个民族的历史成长,它记录着这个民族的盛衰、欢乐和苦难,那些音乐渗透着这个民族的血泪和欢笑,也饱含着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它也最能唤起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回响,音乐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系)
  责任编辑:文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