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电视生存 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电视生存 民族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5:25 影响了:

  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奖赛的举办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整理、收集、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舞台。电视综艺晚会中出现了广受赞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2005)、《俏夕阳》(2006)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电视媒介生存和传播的成功典范,它的创新及变化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电视传播积累了经验和借鉴,并验证了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更具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及更广泛的需求。本文主旨在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电视中的传播价值进行分析,对民族民间舞蹈在电视中的生存和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为电视民族民间舞蹈节目的创作提供参考,并对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播提出某些新的思考。
  
  一、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部分定义
  
  1、“民族舞蹈,是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生活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出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民族舞蹈的共同特点:“自娱性”、“即兴性”、“稳定性”(苏祖谦《中国在百料全书――音乐舞蹈卷》P45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民间舞,舞蹈种类之一。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等。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劳动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在民间舞蹈比较发达的地方,由于民间艺人的个人气质和技术水平的不同,还会出现同中有异,各具个性特色情况。(王克芬、刘恩后、徐尔充主编《中国舞蹈词典》P279,文学艺术出版社1994年7月版)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极为重视少数民族的事务管理与研究工作,所以专门设有各级的“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研究所”,“民族文化基金会”等社会或政府机构,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习惯把“民族”一词专门用来指少数民族,与此相应“民族舞蹈”一词就多是指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而“民间舞蹈”概念有时多被用来指称汉族民间舞蹈。现在使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一词,如果将“民族”概念理解为“民间”概念前置限定词的话,则可理解为“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罗岩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P88,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电视
  
  电视作为视听艺术离不开民族民间舞蹈,这就如同炒一盘菜离不开味精、盐、油、酱油、葱、蒜等这些佐料一样,电视艺术大餐本身要丰盛,就离不开姐妹艺术的帮衬。反之,民族民间舞蹈要传播、创新、发展,也需要电视作为新的平台。中国电视与舞蹈的首次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的第一天,在大演播室直播了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节目《四个小天鹅》、《牧童和村姑》和《春江花月夜》,使得芭蕾舞、民族民间舞同台亮相,拉开了中国电视舞蹈节目的序幕。有的在舞台演出的作品被录下来在电视上播放,成为舞台舞蹈纪录片,有的舞蹈演员的故事谈话中夹杂着舞蹈作品,或介绍某类舞蹈成为舞蹈电视专题片,电视编导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揉入舞蹈作品中,制成舞蹈电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由此借助电视摄像机镜头的机械记录,开始了电视生存的漫长探索过程。舞者的动作设计、手势和步伐、表情、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曲调、节奏等要素和电视的声画语言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视觉效应,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下银幕生存状态
  
  谈起这个话题要首推CCTV电视舞蹈大赛。舞蹈大赛面对最为广泛的群众群体,是进行舞蹈艺术传播的一个有效便捷的途径。然而大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群舞不分门类的评比似乎无法体现出比赛的公平性,给人们带来真、善、美的民族民间舞蹈并没有被评委认同,部队代表团却摘得了全部的群舞一等奖,形式夸张,炫耀技巧。现场观众提出了当代舞雷同,部队舞蹈千篇一律的质问。“技巧加迷彩服加上各种不朴实、不生活的舞姿。”“而那个《周郎和小乔》除了名字以外,我看不到具体的人物形象,不外乎是一段男女双人舞,如果换一身衣服,换个题目,也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作品。”“有的作品不知所云,它不能带给你任何东西・・・・・・”“完全是技巧的堆砌,你看在眼里没有一丝触动,这时你才会感到悲从心生”。(无形《关于央视舞蹈大赛的对话》,《舞蹈》2005年第8期P7)当人们觉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似乎正离观众渐行渐远时,民族民间舞蹈终于在2006年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大放异彩。大秧歌作为大赛的第一个专场表演为大赛拉开了序幕,体现了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激发了炎黄子孙对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自豪感及认同感。我们有理由相信电视舞蹈大赛这个平台也将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凤凰涅�、振翅翱翔的大舞台。
  
  四、春节晚会中的民族民间舞蹈
  
  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特有的节目样式,自从1983年开播以来,迄今为止已举办了25届,必须承认的是,春节晚会二十多年来的影响力,深入人心的程度,几乎没有其它任何一种民俗盛典和文化活动能与之相比,各门类的文艺表演形式在春节晚会上历经磨难,开始走向成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自1986年始,历届春节晚会均有民族民间舞蹈节目,并涌现出了《千手观音》、《俏夕阳》、《小城两巷》、《飞弦踏春》等经典节目。(相关资料可查阅央视国际网站http//spring.省略)
  
  五、民族民间舞蹈在电视插播中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迅速成为新的经济亮点,特别是各少数民族聚集区,将旅游业当作当地支柱型产业来推介,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合理保存、发展、利用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效保存优秀的文化传统,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而这些依靠传统特色文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又能循环利用于文化保护工作。于是就创造出一个新名词“节日经济”,如山西地域的社火节,布依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四月八”,汨罗的“赛龙舟”(端午节),株洲炎帝的祭奠日等等节日,而这些节日往往是在一些著名的旅游点举行。在节日中展现的基本是当地的民族、民间歌舞,于是民族民俗活动及节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热潮。民族民间舞蹈频频出现在各地拍摄的大量旅游片中并成为片中的主要画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称之为文化活化石的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也登上了电视银幕,这为保护、抢救优秀的民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机遇,令人非常振奋。
  
  六、结语
  
  要使民族民间舞蹈在电视上生存得更好,发展的更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及电视工作者更好地配合协作。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国家、专业院校和群众的热切关注和支持,并在电视屏幕上趟出了一条路。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仪式感和群体狂欢的诉求,在以新的形式觉醒,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新的拓展,国家着手传统节目的振兴,动用国家政策为传统节日放假立法,推动了民间民俗活动的积极开展,并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将会在电视银幕上生存得更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一我们民族的DNA将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责任编辑:天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