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大字报【对大字报研究的回顾】
 

大字报【对大字报研究的回顾】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0:42 影响了:

  摘要:大字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它的特殊传播模式和影响造成了大字报研究道路的曲折。未来学界对其研究重视的程度以及重视的内容也许会与以往不同,但这项研究不会因为时问的变迁和国家政局的变化而消失。 关键词:大字报;大字报研究;开拓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37-02
    大字报是我国新闻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时代变迁造成了大字报已不复存在,因此它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价值被忽略。然而,客观、理性地思考大字报这一特殊政治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今天对于大字报在中国新闻史地位上的审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家园的构建。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主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他们的理论逻辑,试图以此描述中国国内大字报研究现状,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有关大字报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一、回顾大字报在我国的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字报是一种写在纸上、粘贴在公共场所,以大字来书写的墙报,用来表达各方意愿的传播形式。大字报在特殊年代产生并泛滥。当时的传媒都掌握在党政集团手中,导致了媒体的高度一元化,杂音不可能通过传统媒体发出,于是群众们另辟蹊径,大字报就应运而生了。从1957年“双百”方针开始,大字报的发展历经了“反右”、“整改”、“双反”、“大xx”走入高潮,“大xx”运动之后曾一度陷入沉寂;它的第二次高潮则是1966~1976“xx”十年。大字报在此特殊时期得到了非理性的广泛使用,造成了我国政治紧张和社会动荡,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二、国内大字报研究特点
  
  大字报是政治运动展开的方式之一,它真实地记录下当时的人物、重要事件、活动,它所反映出的政治观点、经济形势、各阶层的行为准则,对研究“反右”、“xx”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大字报本身内容繁杂,可供研究的课题众多,然而,在我国新闻史的研究范畴内,对大字报的研究十分少。对1957――2010年之间,中国大陆学术界公开发表的有关大字报研究的专著、论文、文献等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就内容来看,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历史学视角解读大字报
  
  这一视角的研究文献均是史实方面的考究,提出了一些能够发人深省的问题,也为学者们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笔者将这些文章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于大字报兴衰过程的研究。这类文章翔实地记录了大字报的起源、入宪到废除这一历史过程,客观地指出了大字报的消极影响,说明了中国的民主建设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而不能走“大xx”的民主道路。譬如:《“四大”缘起于1957》、《大字报的兴衰》、《“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兴起、入宪与废除》。现就职于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的罗平汉教授成果丰硕。因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他对大字报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其专著《墙上春秋:大字报的兴衰》中,他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国家形势,详细地介绍了从“整风”到“反右”再到“xx”时期,大字报的恶性发展,展现出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是如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如何改变那么多人人生命运的。这部著作使用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大字报的评判。
  另外,对“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譬如:《也谈“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经过》、《“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诞生的台前幕后》。多数文章都细致地介绍了康生、曹轶欧、聂元梓等策动并张贴第一张大字报的过程,分析了我国当时政治背景、矛盾冲突和社会局势。
  第二类是大字报选编,其中最珍贵的是当时大字报的照片,据查是政府部门、群众团体以及个人所拍摄的,史料作用极其重大,可惜数量较少。譬如:《xx初期批判越树理的大字报》、《周恩来办公室门上的大字报》。此外,研究者搜集到了各阶层、各行业利用大字报形式进行各种整改活动的大字报选编册。
  第三类是对指针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字报进行的研究。这部分研究论著,也属于史事的记述,将老一辈革命家是怎样被大字报“炮轰”这一过程公诸于众,客观地看待当时政治局面、领导人的思想问题,逐条澄清了事实的真相。
  《从大字报看毛刘分歧的由来》一文联系1962年到1966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记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关于“三面红旗”、“包产到户”、“甄别平凡”、“社教运动”这些焦点问题的不同看法;《一张反对陶铸大字报的出笼经过》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叙述了陶铸被攻击的原因和过程。这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考究资料。随着“革命”的深入,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部分人利用大字报为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喊冤,甚至利用大字报去揭露野心家的阴谋。如秦九凤的《周恩来办公室门上的大字报》和罗平汉的《第一个贴反林彪大字报的人》。可惜的是从已有研究资料中并未考证到这些大字报的底稿。
  
  (二)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大字报
  
  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字报的研究也随着研究背景的放松有了新的进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加深。虽然目前可搜集到的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大字报的文章寥寥无几,但笔者认为这是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刘若辰的论文《大字报的传播变异及权力关系》超越了历史评判的界限,将大字报研究拓展到新的领域。首先,文章从传播模式的角度给大字报做出了传播意义上的界定,并通过对大字报传播模式的分析指出其传播变异的本质“信息的虚化和意志的强化、现实的遗忘和想象的生长、自由的背离和专职的胜利”。其次,文章超越了模式表象,从权力关系、语言暴力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字报这种特殊媒介形式在当时复杂的舆论环境下的传播特征。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黄海江在《从媒介传播看xx时期大字报的异化》一文中也利用传播学原理解读了大字报的特殊传播模式以及大字报媒介的工具性。同时,文章还把网络帖子同大字报的传播机制相比较,认为其运作模式和深层动因均源于大字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民间媒介,具有同大字报一样表达自由的特点,无数网民把“帖子”变成了现时代的“电子大字报”。研究者也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一部分高校师生甚至普通群众,纷纷在各媒介平台发表意见。譬如:《大字报与互联网》、《网络不是“大字报”》、《上网想起了大字报》、《“引擎”前何必加“人肉”?一兼谈警惕“网络大字报”》。文章指出了“电子大字报”的威力和作用不容否认,分析了网络帖子与大字报的某些共同特质。电子大字报和纸质大字报一样,既具有反映民意、表达民情的政治功能,也具有非理性。它们没有把关人,但由此形式引发的舆论却加剧了事件的演变,在“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事件等许多社会问题中发挥了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促使错误得以纠正,正义得以伸张。尽管这些研究还很不成熟,但仍可以看出,大字报研究对于探讨非理性媒介把关滞后的尴尬局面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字报研究有待深入开拓之处
  
  回顾大字报研究的发展历程,笔者发现,尽管我国国内大字报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刊物发表数量和深入研究者数量较少,没有形成核心研究群体。其次,研究整体仍然呈现出研究方向单一的局面,大部分研究选题集中在历史学角度,且研究多为介绍性,只对大字报的由来和兴衰过程进行描述,很少触及大字报在我国新闻史上的意义,也并未深入研究其消极影响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何警示意义。
  针对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大字报研究有待深入开拓。
  首先,现有文献资料的缺乏使得研究进程缓慢,应当建立集中的研究体系,加强文本、文献的整理工作,把各地现有的原始文献集中起来,形成系统的文本材料,尽量满足一手文献资源的需求,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其次,研究者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当不懈寻求新的研究角度,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力求找出新的突破口,给正在进行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大字报泛滥时期正是媒体高度一元化时期,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时时刻刻警示着当今大众媒介的传播机制,警惕传播变异以及传播失控带来的舆论。只有把大众传播放在社会学理论中去解读,从不同角度把不同时期的媒介传播模式相比较,才能寻求其产生、发展的根源,从而看清大字报时期的一切同当时社会形式的内在联系。
  
  四、小结
  
  我们研究大字报,必须理性地认清大字报本质。未来的大字报研究发展,或许不是数量上的发展,很可能是在重新发掘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运用社会发展的近代化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所以,史料发掘不容停滞,大字报在现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意义探讨意义重大,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于此,不断拓展视角,争取新的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