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新主流电影的意思 [推动以中国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主流音乐文化建设]
 

新主流电影的意思 [推动以中国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主流音乐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8-12-26 04:57:49 影响了:

  我特别高兴参加这个座谈会,音协领导刚刚传达了刘云山同志对我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听后十分受鼓舞。结合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关于“认真履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讲话的重要论述,昨天晚上我整理了一下我对我们交响音乐事业发展的六点思考,讲出来供大家参考: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首先把交响乐和交响音乐的范围根据我们的音乐现状界定一下。
  交响乐:包括为交响乐队写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为人声或某乐器(包括民族乐器)和交响乐队写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交响曲、交响序曲、交响组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合唱、清唱剧等等。界定的目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交响乐的概念有时和交响曲重叠,比如把“第一交响曲”称为“第一交响乐”,约定俗成的交响乐的概念范围更大些,而交响曲是交响乐家族中的最重要的成员。交响曲的创作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等大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交响曲丰碑,是他们创作的伟大的交响曲和协奏曲等等,奠定了他们在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伟大作曲家的历史地位。当然还有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音乐、理查・斯特劳斯的一系列标题性的交响诗也使交响乐家族增加了新的伟大成员。
  交响音乐:把交响乐的范围再扩大,让歌剧音乐、舞剧音乐、和交响乐队水乳交融的声乐形式、有交响性的影视音乐等品质高尚的音乐形式也纳入进来。
  应当讲,从社会氛围的现状来看,交响家族的扩大有利于打造我们国家的先进音乐文化。
  一、 面对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面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影响全世界而世界各国渴望了解中国的今天,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责任,我们的交响音乐创作在量尤其是质上、在演出市场中推广的力度上,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我们出国演出,见到国外对交响音乐感兴趣的人都特别希望了解我们当今的音乐成果。我们的创作、演出、出版现状面对时代的要求距离不小,能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弘扬民族魂与魄的大作、力作不多。一些新作品表现出原创力的萎缩和想象力的枯萎、思想性和民族性的淡弱,作品缺乏个性,感召力和震撼力不足。那种还不能称之为交响乐的、似是而非的器乐作品比较多,这在我们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是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特别是现实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优秀交响音乐作品在伟大时代的面前时常地缺席让人感到非常不满足。比如: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抗战胜利60周年,像“七・七事变”、“九・一八”,“南京大屠杀” 等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没有我们中国音乐家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交响音乐式的民族情感的表达,作为中华民族来说肯定会有缺憾的。即便是作为一个喜欢听交响音乐的听众,我也会觉得特别的不满足。何况在与国外交响音乐文化交流的层面,这种状态让人感觉到非常被动!这种局面是需要改变的。面对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在演出市场中的量太小,今年我们中国交响乐团在文化部领导的支持下做了一些推动工作,2005年上半年,国交成功举办了“世界华人女作曲家”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罗忠�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王西麟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下半年复演了《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历史优秀作品,8月29日晚演出了傅庚辰先生新近完成的交响诗《红星歌》和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人的故事》,还力推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交响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其中包括李文平的《交响序曲》、王世光的钢琴协奏曲《松花江上》、苏夏的清唱剧《血的课文》、金湘的交响合唱《金陵祭》。由于我们乐团在财力上极其有限,做这些事情难度很大,但毕竟已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社会反响很好,起到了国家交响乐团旗舰的带头作用。
  二、缺乏激励机制鼓励创作,缺乏推广平台进行有效推动。
  现在社会的文化氛围需要改变,文化快餐、文化垃圾覆盖着社会文化表层,交响音乐作曲家没得到社会的应有尊重,生活也不富裕,已被社会边缘化了,这种状况不改变不利于调动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
  交响音乐创作很不一般,相当于音乐创作中的“重工业”、“高科技”,又相当于文学中的“长篇小说”,创作周期特别长。创作交响音乐需要一种独特的高度逻辑性的音乐思维方式,要求深邃的思想性与个性化的艺术性、多方位的内容与复杂多变的形式、高技术含量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的构成方式。
  我总体感觉交响音乐的观众群太小。这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欧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古典音乐在西方的低落是以唱片业的衰落开始的。因此他们也在进行如何能够争取更多观众的工作,比如像柏林爱乐乐团的森林音乐会、波士顿交响乐团pops乐团的pops音乐会等等。在我国,搞古典音乐的交响乐团日子也不好过。对此现状,我们中国交响乐团拓宽了中外曲目进行演出。比如,介绍了一些北欧的交响乐作品,再比如,我们有计划地做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当代中国新交响乐作品的尝试,举办了一些专场音乐会,反响非常好,关注的人很多。从交响乐团的发展上考虑,曲目的拓展变化是必须的,如果我们转变了思路和做法,国内外演出市场前景就会进一步看好。
  现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在接触国外演出商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很希望了解中国的音乐,特别是世界首演的中国当代新作。以前在国外,人们谈论的大多是中国经济,现在他们非常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我们到国外搞巡演,演出商点名要求欣赏中国的某部音乐作品。面对国内外演出市场的需求,我们中国交响乐团调整了艺术定位,实施“中外曲目并举,提高与普及并重,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 的发展思路和“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树形象、以经典立高标”的发展策略,在介绍西方优秀交响乐作品的同时,加大对中国优秀交响乐作品的推广力度。
  我们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正确认识交响乐事业发展的规律性:演奏(演唱)队伍和指挥人才是交响音乐的“载体”,而承载思想、观念、价值、情感表达的是处于“第一性”的交响音乐作品。因为人类交响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各国、各民族的作曲家和他的作品为第一创造的历史。目前在中国当代交响音乐作曲家的地位还没有被尊重到那样高的地步,我们在这个方面应该有所改善。既要重视、加大投入交响乐演奏团体的建设,更要重视、加大投入当代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出、评论与出版、理论与研究诸方面。
  因为交响音乐的创作、演出、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应该由政府建立有效机制,激励作曲家的创作热情,进行有效推动。在这个方面孙家正部长去年跟我谈过,他要求国交“在交响乐艺术生产上进行本土化的探索”,他强调“国交一方面要介绍外国优秀交响乐作品给观众,另一方面要加大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力度”,在创作方面他指出中国交响乐作品“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凸显中华民族的原创性,因为没有民族特色就难以自立”。陈晓光副部长在2005年全国创作会议上针对音乐舞蹈创作现状,提出了“关于外来艺术样式中国化的问题”、“关于现代技法与观众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相适应的问题”、 “关于贵族化和低俗化的问题”。这些关于交响乐创作的讲话都是切中时弊的,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述。
  有些作曲家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很轻率地作了一些东西。比如拿现成歌曲像贴标签似地做来做去,结果是完全搞笑,非常不严肃,但是他可以拿很多钱。当然作曲家的身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市场运作来体现自身价值,但作为作曲家面对新的创作首先态度要严肃起来,否则也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果你不给作曲家提供平台来面对市场或进入市场,也很难调动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交响音乐作曲家的生存状态亟待改善,作曲家想拿出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专心创作似乎已经变得不可能了。很多作曲家希望在交响音乐领域有所建树,但是没有辅助他们达成这一愿望的条件和机制。另外,作曲家的创作有很多干扰和诱惑,很多人写交响音乐还不如写个歌曲或为电视电影依靠电声乐器配乐赚钱,如果封闭起来搞创作很多人甚至连生活都成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保证作曲家的创作和作品的推广。历史上西方作曲家进行创作,大都是由宫廷、伯爵们、富翁富豪给钱约他们的音乐作品。现在国外大多是由基金会、音乐节来委约新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有一个资金保障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能指望某个企业或个人拿出巨额资金来推动一个国家音乐事业发展,显然这还需要依靠政府推动完成。我们中国交响乐团在2004年8月已向文化部艺术司提交了一份有关的五年计划,现已进入政府立项程序。
  应该由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效机制来激励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应该由政府在资金和税务调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有效机制搭建推广平台进行有效推动。
  三、西洋音乐史中经历过的那种“为艺术而艺术”或者“为技术而技术” 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十分注意总结其得失。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音乐一直到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确立是伴随着人性解放和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为人文背景的,从尼采哲学的广为传播,西方的信仰层面产生了断裂和混乱,导致社会心理、民众心理的严重失衡,在音乐方面则表现为极端个性化的现代派音乐的兴起。现代派音乐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创造了许多奇异音色音响和整体创新的作曲技术、反传统地构成音乐的方式的可能,而另一方面却是消解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弱化了交响音乐的思想性和民族性,解构了音乐曲式结构的功能性。那种达到巅峰被恩格斯誉为“应该产生并已经产生巨人的时代”悄然结束了,那种结构宏大、史诗般的、旋律跌宕起伏的、纵横交错的、感人至深的大部头的交响音乐作品,随着“信仰层面”的坍塌、“巨人时代”的终结、“共性哲学”被“个性哲学”所扬弃等等人文环境的变化,这颗“艺术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除了在苏联和东欧的民族乐派中有延续外,欧美的作曲家在20世纪后半叶基本不涉足此领域了(这种人文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思考,我想它和社会形态的构成有关)。交响音乐的共性特点被个性特点所取代……但始料不及的是随着后来仿效者的大量模仿式的创作而又使许多现代派音乐失去了独有的个性,很难从听觉上能分辨出彼此。所以现在西方的乐迷们依旧沉浸和流连往返在现代派音乐之前的交响音乐经典作品之中。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性回归,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的人文思潮兴起,在音乐领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在寻找能够进行整合和慰籍人们心灵的最佳音乐表达方式。
  西洋音乐史中千峰竞秀的交响乐佳篇名作让我们看到,交响音乐的思想性、民族性、创作个性越在后来出现的作品中,积淀得越深、越厚重,这是因为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必须有深邃的思想,有了深邃的思想,音乐作品才会有灵魂。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要具有民族的魂魄,有了民族魂魄的体现才能产生音乐作品的深刻艺术魅力。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还要彰显作曲家的个性,因为没有个性的艺术根本无法矗立在历史的艺术长廊之中。马克思曾讲过:“艺术是艺术家充满激情和独特人生体验的不可重复的个人创造,是艺术家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作曲家在意识中没有充分的人文终极关怀,在作品中没有充满人性的情感表达,很难想象能够构成宏伟的、有篇幅的、有个性的、极具矛盾冲突和张力的交响音乐力作。综观我们现在创作出的一些作品,在这些方面我认为是出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就是不太注意作品的思想性、民族性和原创性。而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有深刻思想的表达。如果你不思考问题,不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心灵感受,同时没有努力去做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提升,找不到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段,这个作品就势必会缺乏感召力和震撼力。在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认为音乐理论的评论对此方面的引导也是滞后的。
  在作曲技术层面,交响乐创作如何从歌曲思维转变成器乐思维,让我们交响乐的民族性和时代精神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也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交响乐作曲技术的薄弱环节。反映在歌剧音乐创作的薄弱环节是“戏剧性音乐”不足,舞剧音乐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出现这些现象是和交响乐思维逻辑和相关作曲技术没完全掌握有关。一些剧目由于音乐没写好,导致整剧失败的例子不少。
  由此可见如果我国交响乐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势必影响到歌剧、舞剧和影视音乐的创作品质。只有整体上提高了交响乐的创作品质,才能带动歌剧、舞剧音乐的创作。这些艺术形式如果没有交响乐的“水涨”,就不会有歌剧、舞剧和影视音乐的“船高”。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写短篇很容易,但是短篇小说作家写长篇就难得多了,也可能根本就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乐创作的繁荣是带动中国音乐创作的根本问题。其它音乐门类如果没有交响乐在创作上的整体提高和带动,就很难有大作、力作频出的繁荣局面。
  我们东方人总是习惯于用旋律来作曲,而带有画面感的意韵音乐是我们东方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西方人发明的作曲技法很多,层出不穷,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借鉴。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西方作曲家在寻找东方的意韵和旋律感。所不同的是,他们用丰富的作曲技法来运用这些东方式的旋律素材并且做得很成功。事实上也是,有旋律感、有新意境的音乐还是拥有更多的观众。很多外国人在听到中国音乐的旋律后如醉如痴,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五声调式的独特魅力。中国音乐目前还没能大规模地走出去,如果有一天中国音乐真正大面积地走向世界了,完全可以得到与西方音乐一样的历史评价。当前,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西方人正在和已经撩开了东方音乐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政府已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推动,但还要加大力度,如果能形成一个潮流,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会更大。
  四、综上所述,我现在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有构建中国国家的主流音乐的观念意识。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主流音乐和主旋律音乐略有不同,主流音乐是人类社会文化存在的规律性问题。比如在欧美各国,他们有主流音乐,也有作曲界精英们进行探索所创作的有个性的“新音乐”,还有依附于市场需求的流行音乐。音乐的三种形态是相互借鉴和制约发展的。而现在我国的情况是流行音乐和流俗音乐的覆盖面很广,而探索型的“新音乐”只局限于很小的圈子,属于“小小众”,在音乐院校里有绝对优势。所以,如何对我们的主流音乐,特别是以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主流音乐进行有效推动,是个回避不掉,同时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认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确立国家文化的主导地位,要确立国家主流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要大力推动中国的以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主流音乐文化。
  国家主流音乐文化应该包括“主旋律”音乐和作曲界精英们进行探索所创作的有个性的“新音乐”。
   “主旋律”音乐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志的音乐体现,是中国先进音乐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是其鲜明标志,从“五四”运动以来“新兴音乐”的兴起直至当代的许多优秀交响音乐作品都起到了鼓舞大众情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慰籍人的心灵、激励人民昂扬向上的巨大精神作用。
  政府也需要扶持和引导有个性的“新音乐”,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音乐听觉、感觉探索极限的本能,如同科学、体育等领域所存在的那样。观念、技术和音响的探索能提供许多新的意境支持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关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等问题,我们音乐界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是有不足的。从“五四”运动以来到现在,很多优秀交响音乐作品都起到了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巨大精神作用。我们不能引导后来的人们重走西方“为艺术而艺术”或 “为技术而技术” 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和大众的脱离,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也有不小的障碍,而人类艺术的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恰恰是由于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需要。
  探索交响音乐的创作,中国作曲家要走自己的路。从世界交响乐的发展史来看,交响乐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用交响乐队对本土音乐的提升与扩张,无论是最早形成的德奥学派,还是俄罗斯学派等等,都具有浓郁的本民族气息,都吸收借鉴了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来体现本民族的魂与魄。我认为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文化目的应该是创立具有中国文化个性、独立文化品格、鲜明的创作个性,符合交响乐特征而又区别于其他交响乐学派的中国学派,要让中国学派在世界交响乐之林中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五、应该建立整理出版过去80年交响乐作品的数据库。
  我们有80年交响乐本土化的历史,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应该把这些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出版,包括分谱出版,因为到国外演出,如果不是正式出版的总分谱是违法的(除非你出示作曲家的授权书),演出场所有专人负责检查是否侵犯了作曲家的知识产权。
  现在还有很多作品需要挽救。一些老的作品的乐谱被虫蛀了。我们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把80年来的优秀交响乐作品从出版、演出到推广进行统一的运作,创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统一进行版权保护,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国外的乐谱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也非常赚钱,你如有需要,就可以付费租用他的乐谱。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这一工作,可能再过几年很多乐谱就会失传,乐谱只剩下文字标签了。
  六、媒体宣传、音乐评论是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又一薄弱环节。
  最后一个就是媒体宣传和音乐评论问题,这实际上跟文化氛围有关。孙家正部长有一次在会议上讲得非常好,他说(大意)现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需要改变,有些观念和认识需要改变。他讲到我们的文化工作“贵在建设,重在积累”, 要注意到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对社会民众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还有文化存在的三种形态(物态文化、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和四个层面(信息和知识层面、情感的层面、伦理和道德层面、信仰和价值观层面)等等。论述非常丰富,讲得妥贴到位。我体会在实际音乐生活中首先是作曲家创作理念的改变,再就是媒体、音乐评论导向的改变。但是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某个人能够做到的,应该是政府进行有力的引导才会有成效。就是如何让一个新的优秀音乐作品出来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客观评价,能够影响更多人的精神生活,能够让我们国家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