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9-01-01 07:35:30 影响了:

     几年前,部分高校明文禁止大一新生自备电脑,如今,一些高校又出台这种规定,并引起大家对学校管理的热烈讨论。显然,这种规定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果因材施教还是一条教学原则,那么,这些规定的合理性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大学新生自制力不强,对大学生活和合理使用电脑认识不足,适当约束有助于防止他们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反对这些规定的人也不在少数。推究起来,问题既涉及教育者该管什么不宜管什么等微观方面,也涉及大学该做什么不宜做什么这样的宏观领域。这使笔者再一次思考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管什么,大学可能管什么等有关大学教育的性质、目的、使命与方法等宏大问题。如果不能恰当地理解这类问题,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势必出现更多的分歧,乃至面临更大的冲突。
  2007年10月,哈佛大学为新上任的校长德鲁・浮士德(Drew Faust)举行就职大典。她在就职演讲中提到:美国人对高等教育存在一种焦虑感,爱恨交集,其中最为深层的问题在于,大家对大学缺乏了解,对大学是什么和大学应该做什么并未达成共识。其实这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对大学教育的独特使命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它所涉及的面自然很宽,这里仅就培育学生的什么能力和如何培养两个方面略加说明。
  从教育目的上看,大学要培育的能力很多,而当前最为关键的是什么呢?几十年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指出,教育的具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真诚的态度,选择与决定的能力,以及责任感。所谓真诚,就是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也不自欺欺人。
  教育的大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而是学生安于习俗。选择与决定的能力,则要求学校为学生展示种种可能性,以利于他们自主选择。个人有绝对自由的选择,这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有完全的责任。人的选择在情境、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与此相伴的,则是对环境与他人的绝对责任。当前的讨论说明,存在主义的这种主张并没有过时。在计算机文化如此发达的今日中国,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质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比不断地禁止或告诫他们,不断告诉他们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必须做,那也必须做,都更为重要。
  在研究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时,笔者注意到,反省批判和引导社会,是大学发挥好其他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批判功能是大学的“亲本功能”。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能力,对于增强其自主选择能力更有意义,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大学的教育目的应该定位于,使每一个学生借助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就个人而言,需要本着批判精神对信息进行筛选,将其分出主次,并对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超越传媒有时提供的简化或歪曲的看法,真正地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如今,中西文化的碰撞,古今文化的交汇,各种社会思潮和信息异常庞杂,恰当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取舍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与判断能力,使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明辨是非,在知识积累中能恰当取舍,在方法建构中能求得优化,是大学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在利益与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使学生既能兼收并蓄又能慧眼识珠,则是完全现实、完全可能实现的教育目的。这需要教会学生寻找信息,寻找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批判的态度认识和选择这些信息。一些教育者过于武断或教条化的认知教学和规定,其实是在扼杀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规约是必要的,但让学生感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管得太多,却值得商榷。分析大学生心理,很有益处。同所有人一样,禁果香甜,禁止的东西可能更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甚至明知是“苦果”,有人却偏要破禁而偷吃。年龄越小,这种心理表现得越明显。在大学新生中,这种心理也很普遍。这是政策制订者和反对者都不可回避的学生心理。对大学新生来说,为防止上网玩游戏而禁止自备电脑的规定,可能适得其反。如果真要预防他们上网耽误学习,可能需要禁止的内容还会很多。这说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协调,还须教育管理者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本文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博士、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