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从一节课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从一节课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6:28 影响了:

  疑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又是激活课堂的导火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疑的主导者。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教师把知识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实现教学双边互动交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提问被视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从一堂初三《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基础知识梳理
  
  在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单一的、封闭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积极回答,结果表面上师生互动热烈,其实没有收到多少效果。在片段1中的教师的问题设计则不然,它有一定的弹性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没有提示学生从哪方面思考,这就为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搜索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信息,围绕直角三角形这个中心知识点,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表现出极大的主体参与性。
  问题空间有多大,学生探究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是学生伸手就能解决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让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状态,让掌握信息比较多的学生和掌握信息比较少的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由知识经验的“输入”变为知识在自己经验中“生长”。
  
  二、基础知识的运用
  
  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节高质量的思维课,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优化学生的思维,不仅要获得思维的结果,而且还要展示思维的过程。在片段2中,教师没有对问题作分析提示,没有让自己的思维方式牵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生1的思路是直接根据正弦和正切的定义,把∠ACD和∠BCD放到Rt△ACD和Rt△BCD中,求出有关边的长度,然后求出正弦值和正切值。生2的思路是利用三角形相似,证明∠ACD=∠B,∠BCD=∠A,把∠ACD、∠BCD转移到Rt△ABC中,求出正弦值和正切值。两个学生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清晰地展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公式、原理的运用,更好地把握隐含在知识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学生的有效思维,最终转变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方式、过程和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片段3】在△ABC中,∠C=45°,AC= ,AB=2,求这个三角形∠A、∠B及BC的长。
  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留足思考时间)
  生:作高把所求问题放到直角三角形解决。
  师:请到黑板上写出解决过程,其余同学在下面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完成后)
  师:请你讲解你的思路。
  生:如图:作AD⊥BC垂足为D,在Rt△ADC中,利用三角函数求出AD= ,DC= ,∠CAD=45°,在Rt△AD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1。
  利用三角函数求出∠BAD=30°,所以∠BAC=75°,∠B=60°,BC=1+ 。
  师:同意这种解法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
  师:请同学再认真思考(留足时间让同学思考)。
  生:这题还有另一种情况。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出另一种情况。(学生完成后)
  师:说说你的思路。
  生:和前一种解法一样先求出AD= ,DC= ,
  ∠CAD=45°,BD=1,∠BAD=30°,∠ABD=60°
  这种情况所求的∠ABC=180°-60°=120°
  BC=CD-BD= -1
  ∠CAB=∠CAD-∠BAD=45°-30°=15°
  (师生鼓掌)
  反思:课堂提问应增加学生思维时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马上自行解答;或者是立刻分析,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或者是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不知所措。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问题的价值。在片段3中,△ABC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而学生往往只考虑到锐角三角形。教师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让学生由一种情况进而联想到另一种情况。这样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一个思维拓展的机会,让其他学生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启发,激活学生思维,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教学目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上就会发生如下变化:(1)学生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挑战或加以改正;(5)学生会提出更多的其它解释。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思考中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考,达到了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获得了高质量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
  作为教师把时间用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上,用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上,要用墨如泼,但教师在讲解是要惜时如金。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基础知识的拓展
  
  【片段4】例题:一艘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处看见灯塔C在船的北偏东30°,半小时后渔船行至B处看见灯塔在北偏东60°。已知灯塔C的周围9海里内有暗礁,问这艘船继续向北航行,是否有触礁危险?
  师:我们先根据题意作图。(和同学一起完成)
  师:说说这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入手解决?
  
  反思:教师所提问题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出:同一内容的学习应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下针对知识不同侧面反复进行,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理解,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有利于知识迁移。这要求教师采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设计变成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寻找结果。
  在片段4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定向在“最近发展区”。教师采用变式,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法:第一个问题由于角的特殊,学生能够证明∠A=∠ACB,从而得到BC=AB=10,在RT△BCD中利用三角函数直接可以求出CD的长,在变式后的问题中,学生得不到AB=BC,在RT△BCD和RT△ACD中都无法求出CD的值,问题的难度显然加大了,学生想到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方程,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培养。这样的训练的目的不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是在训练中实现知识的梳理,为建构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创造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作为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本节课的执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较为合理地把握好了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研究课堂提问教学的优秀案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