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用直观的生活实践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用直观的生活实践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9:06 影响了:

  摘要:直观生活实践,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难点突破,直观体验,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施加到物理学中,制造了物理学习的障碍,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难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 生活实践 难点
  
  许多中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力学更是难学。那个“力”它怎么就存在了呢?它怎么就是向左了?它怎么就是向右了?它怎么就向上了……一连串的问号,一连串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力学很抽象,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有许多学生不能理解生活实践活动中体现的物理问题的实际受力情况,对物理过程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把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施加到物理学中,制造了物理学习的障碍。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生活模型,让生活实践在解题者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的这一难点。
  例如,讨论判断火箭的发射过程中动力来源时,有许多学生认为是地面和外界空气的推动作用。这时我就会问,宇航船在太空中加速飞行时的动力也是向后喷射燃气获得的,太空中有空气吗?当然没有空气了。如果有,翟志刚出舱也就没那么费劲了。这时的动力来自于飞船与热气间的作用于反作用。还有,车不拉不走,一拉才走,“力使之然也”,于是“不拉它了,它为什么还能往前走呢?”
  ……老师解释一次有点明白了,再过几天又会有人问,甚至是同一位同学屡次“质问”。那就借助生活,让他去体验,用他的感受教会他,让他的实践经验告诉他真理。当然,老师要及时发现他在实践中的误解点,及时指正,及时矫正,及时强调。
  例如,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问题,定义上说摩擦力是产生在接触面间的,阻碍物体在接触面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其方向沿接触面且与相对运动方向或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是学生在这里就是容易犯糊涂,一提摩擦力就是“阻力”、“和运动方向相反”。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不到位,始终认为是“摩擦阻力”,因为定义里有“阻碍”两字,其作用效果的确是“阻碍”,其产生原因也是“阻碍”,但是对“阻碍”实质的理解上有问题,它的“阻碍”实质是接触面上的“相对运动”。这里的“相对运动”是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对地运动。在讲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时,通过生活实例或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可也以是阻力,关键看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拿着猴子爬杆的问题问我:“老师,你看猴子往上爬,它怎么能受向上的力呢?!”边说边拿手在一支笔上比划:手向上拉,感受着摩擦力的方向。确实,她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是向下的。但是猴子爬杆时,猴子的身体靠手的拉力爬上去的。我会问:它要是抓住杆静止不动呢?猴子为什么没有滑下去,是什么力让它平衡的?通过提问回顾平衡条件,判断受力情况,找到平衡时的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如果猴子匀速上爬,它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与重力平衡,方向竖直向上,学生很快就会判断判断出来。另外,还可以带着学生到校园里,或者体育课上,让他们爬一爬树或者杆,说出体会,然后大家讨论手被往上拉的感觉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或者说,为什么往上爬时手会感觉向上拉?当然,结果是手受到的摩擦力是向上的,还有一道关于摩擦力的题目:如图所示,质量为20kg的物体,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同时还受到大小为10N的水平向右的力作用,则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C)。
  A.10N,向右;B.10N,向左;
  C.20N,向左;D.20N,向右。
  由摩擦力的定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的得:F�N=mg,因为f=μF�N
  所以:f=μmg=0.1×20×10N
  
  所以f=20N方向与V方向相反,向左。所以答案为C。
  课上讲解后,课下还是有学生问,为什么摩擦力是向左的?因为它在对地向右运动。它受到向左的拉力,而且也没有向右的力,物体怎么会向右运动?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模拟了这样一种情景:二人骑自行车,一人骑车,一人乘车,突然前面发现险情,前人大呼,刹车减速,后人则立即跳下车,拉车助力停下的过程。让学生们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拉力向哪、刹车时的摩擦力向哪?同学马上会判断出来,拉力与摩擦力均向后,但是,自行车依然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所以摩擦力和拉力均与自行车的运动方向相反,拉力只是帮助更加快速停下来,并不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模拟了这一情景后,有了生活实践的帮助,理解起来就会简便了许多。
  还有,加速度减小的加速问题学生也很难理解。他们一般认为,加速度减小,就是速度在减小,怎么速度还要增加?在讲解时首先使学生回忆加速度的定义,回忆起物理量含义: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变化的快,则加速度大,变化的慢则加速度小。在教材上有这样一幅v-t图像:(如图示,人教版必修一P,“思考与讨论”)
  书上要求同学判断速度如何变化,从曲线走势上看速度在增加,从单位时间内增加的值来看,在减小,于是就出现了混淆。如果从加速度的定义上来判断,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就是速度的变化率,这样讲,只能有一小部分同学理解,很多人还会有疑问。我在课堂上模拟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有一只筐,往里放豆,第一次放10只豆,第二次放9只豆,第三次放8只豆……每次往里面放的豆比前一次少一个,这样虽然每次放的豆减少了,但是筐里的豆却在增加,最后减到零的时候,筐里的豆总数保持不变,不再增加。当加速度减小到零的时候,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就会做匀速运动,此时就相当于不再往筐里放豆了,豆的总数不变了。
  虽然概念理解了,但是遇到加速度减小的实际物理问题时,学生还是要有疑问的,毕竟这是一处难点。例如,一钢球无初速落入足够深的油槽中,小钢球所受油的阻力与球速的二次方成正比即f=kv�2,则小钢球的收尾速度是多少?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密切联系生活和实践,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总结体会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原理,或者,将书本中所学的物理原理,联系到生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物理规律的正确性,从而加深物理规律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还可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巧用生活实例化解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