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寻访“诗圣”的家|诗圣
 

寻访“诗圣”的家|诗圣

发布时间:2019-01-16 04:22:31 影响了:

  成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和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成都不仅在古蜀文化时期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它的文化发展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唐代的成都还是当时的诗歌文化重心。唐代最有名的两个诗人都跟成都有关,一个是从蜀地出走的诗人李白,一个是从河南入川的诗人杜甫。一个出去,一个进来,把成都文化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在成都一共写过240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是赞扬成都的和谐与美好,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花重锦官城”等,都是真情流露、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精彩摘录:
  杜甫草堂:与诗圣面对面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草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4年,所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频繁的中原,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直抒情怀。流传至今的1450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
  成都杜甫草堂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年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期间有流水萦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草堂已成为成都市的著名景观。1997年2月,政府拨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位于碑亭北面,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草堂博物馆工部祠中杜甫塑像两侧,是陆游和黄庭坚的塑像,很典型地体现了杜甫对中国诗坛的深远影响。陆、黄都是宋代著名诗人,他们陪衬于此,有两个共同因素:都像杜甫一样在蜀中流徙较长时间;在弘扬杜甫诗学精神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今,当年“背郭堂成荫白茅”的草堂一改“笼竹和烟滴露梢”的清雅,也看不到“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情趣。但是,作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草堂博物馆,人们敬重“诗圣”的情怀在这里凝聚起来,形成中国儒家文化中独具风格的一处亮点。人们来此显然不是为了欣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场景,而是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大师,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责编/邝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