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传播学探析] 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传播学探析] 名人故居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8:10 影响了:

  摘要:对名人故居的开发,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很明显,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资金来源少、使用功能单一、展示缺乏个性,等等。名人故居向世人开放展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名人故居客源稀少,实际上是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立足于传播学视角,从传播过程的五个构成要素出发,分析其客源稀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名人故居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名人故居信息传播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
  名人因其德、其言、其行、其事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因而见证其成长历程的名人故居便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备受人们的关注。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载体,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其保护和利用的意义不言而喻。但与当前如火如荼的开发势头相比,名人故居的利用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名人故居虽已修护,但利用率极低,长年无人问津,造成资源的浪费,名人故居在无形中成了一种“负担”。如何避免这一尴尬局面?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又该何去何从?
  一、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在历史上名气较大,兼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的名人故居,其游客月流量也不过数千人,一般的名人故居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大量资金投入故居维修,却未能收获相应的经济效益,使得名人故居的维护工作难以为继。其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资金来源少
  在我国,名人故居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国家和政府拨款。部分名人故居虽向游人出售门票,可参观者除了学生、老年人和少数的散客外,很难再有其他客源。国家拨款和门票收入,与名人故居保护所需的资金相比,缺口很大。
  2.名人故居使用功能单一
  大部分名人故居被修缮整理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从事单纯的游客接待工作。其实,当代人早已不再满足于观赏,他们更注重体验。如伦敦斯特拉特福镇的莎士比亚故居,“小镇里到处是跟莎士比亚有关的书店、餐馆和商店,商店里也都是跟莎翁相关的商品,书籍、唱片、服装等都印上了莎士比亚的头像,就连巧克力和茶叶盒上也是他的名字”。同时,还可在镇上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欣赏莎翁的作品。在那里,游人能从观光、娱乐、餐饮、购物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莎翁的文化氛围。
  3.名人故居展示缺乏个性
  (1)展示方式雷同
  名人故居习惯于将名人的手稿、身前用品陈列在橱窗内供游人参观;将名人的生平事迹、活动内容陈列在墙体上供游人了解。这种陈旧的展出方式,离现代人的观赏理念相去甚远。
  (2)展出内容相似
  故居内除了名人的生平事迹、手稿、身前衣物等再无其它,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和观赏性。而在国外的故居中,往往还挂着各国名人到访该故居时留下的照片,其中既有国家元首、文学大师,也有电影明星等,这些特别的游客大大提高了故居的知名度。此外,游客签名本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设置。
  二、名人故居“门庭冷落”的传播学分析
  1.传播者缺乏传播意识和传播技巧
  (1)传播者的传播意识淡薄
  名人故居的传播者主要指其管理者和地方政府,他们主动传播的意识比较薄弱,总认为只要修护到位,自然会游客盈门。也有些管理者虽然意识到宣传推广的重要性,但缺少科学传播的能力,盲目宣传推广,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2)传播者的传播技巧薄弱
  传播者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差,缺少正确的传播策略。大部分管理者都没有将名人故居与当地的风景名胜、娱乐休闲等资源整合起来,使得名人故居犹如一个孤立的存在物,无法分享产业联动带来的积极效应。因为不少名人故居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若不能与周边环境资源联动,便很难发挥其功效。除了一些专家学者,普通游客通常不会把名人故居作为自己唯一的消费目标,他们更希望集参观、娱乐、休闲于一体,游览更多的景观、体验更多的项目。
  2.信息选择缺乏科学性
  (1)信息缺少个性
  一方面,许多故居流于形式,徒有建筑,缺乏与名人相关的特色活动,使得没有独特的信息可宣传;另一方面,即便有独特的信息,也没能被传播者挖掘、发现并得到有效传播,使得名人特色无从彰显。
  (2)信息缺乏趣味性
  首先,名人故居展示的内容大都比较沉闷,而那些人们感兴趣的、能呈现名人性格多面性的逸闻趣事却往往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次,针对故居的解说词大多比较枯燥,遣词造句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感,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3)信息缺少针对性
  名人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可目前的讲解员、导游往往忽略游客的职业和兴趣,解说的内容千篇一律,传递的信息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传播效果自然不会好。
  (4)信息缺乏一致性
  一些故居管理者虽然很重视宣传推广,但其使用的信息缺乏一致性,导致投入巨大,收益甚微。一致性,即信息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渠道传递不同信息的现象。如浙江省文成县在2006年荣获“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的称号,当年其户外广告均与该称号有关。但是在政府网站上,其形象宣传语却是“刘基故里,山水文成”;在宣传片上,宣传语又变成了“魅力文成”。这就大大削弱了传播效果,导致人们对文成的形象概念模糊不清。又如,部分管理者习惯于在某一时间集中投放广告,过后便不闻不问,既不追加投入,也不关注广告投放取得的实际效果。
  3.媒介使用缺乏合理性
  (1)忽略媒介的组合使用
  现有名人故居在做宣传推广时,选择户外媒体居多,主要是路牌广告和墙体广告。单一使用户外媒体,地域限制明显,受众覆盖面小。
  (2)忽略新媒体的使用
  新媒体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提供超大容量的信息,其良好的互动性和独特的沟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可名人故居在这方面似乎还很滞后,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观念远未形成。
  (3)忽略旅游纪念品的使用
  具有名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而且是一个极佳的宣传媒介。可纵观国内的名人故居,其旅游纪念品要么是介绍名人的书籍,要么就是一些哪儿都能买到的不搭边的工艺品,毫无个性和特色可言。
  4.对受传者的研究不深入
  (1)传播者对受传者的定位不明晰
  此处的受传者主要指游人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受传者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它对传播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目标消费群体不明确,那么相关信息就无法到达目标受众,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
  (2)传播者对受传者的需求不清晰
  当前,许多名人故居的管理者并不了解游客的真实想法,也不关注他们对名人有怎样的精神需求,想当然地进行着所谓的宣传、推广,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5.反馈环节的缺失
  受传者反馈的意见性信息反映了他们对传播效果的评价,间接透露出他们的接受动机和需求。因而在做名人故居的宣传推广时,切不可遗漏这一重要环节,否则不仅无法证实传播效果,也不利于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行为。
  三、名人故居出路的传播学探析
  1.传播者要整合资源,主动传播
  (1)挖掘名人故居的特色
  可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以名人为依托,制定特色旅游线路,创立特色品牌,生产出一系列特色旅游纪念品,并提供具有独特创意的服务,从而变资源为产品,创造综合效益。此外,还可从名人的“身份”入手,挖掘名人故居的潜力。譬如,作为革命家的名人,其故居就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故居举行入党入团等仪式。故居可与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此外,名人故居也可成为该名人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如在莫扎特故居所处的萨尔茨堡市,就有一个“莫扎特档案馆”和一个“莫扎特图书馆”;还有斯特拉特福镇上设有莎士比亚学会。
  (2)整合资源,形成联动
  首先,整合名人故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资源。游人在享受历史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轻松愉悦,收获独特的身心体验。对故居和景点而言,也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客源互送。
  其次,整合名人故居与影视作品资源。名人往往是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对象,它们常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名人故居的方方面面,起到类似植入式广告的隐形宣传效果。如《胡雪岩》、《红楼梦》、《大宅门》、《似水年华》等影视作品,均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现了胡雪岩、曹雪芹、白景琦、徐志摩等名人的居所,大大提升了当地旅游市场的热度。名人故居若能适时借势进行宣传推广,其效果必然不同凡响。
  第三,整合当地的名人故居,集“散”为“整”。有些地区名人故居数量多,但存在“小而散”的问题,针对此种状况,浙江绍兴的做法值得借鉴。为满足游客“探幽访古”的愿望,他们推出了“坐三轮,游古城,访名士,探遗迹”的一日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通过大景点带动小景点,扩大了部分名人故居的知名度。
  第四,整合与名人相关的文化资源。名人涉及的文化丰富多样,饮食、茶、酒、诗、棋、书、画不胜枚举。将之整合成一条特色旅游路线,一定会大众欢迎。“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曹雪芹故居,若把红楼小吃、红楼曲目演唱、曹氏风筝现场制作,连同游赏香山樱桃沟的‘木石姻缘’之景整合为一,把散落于四处的红楼文化资源合为活力四射的红楼之旅,其前景便可能灿烂辉煌。”若把胡雪岩故居和其所创办的胡庆余堂结合在一起,可形成一条“寻医访古”的特色旅游线路。
  第五,将名人故居与会展节庆、教育培训等活动联系起来。会议旅游、展览、教育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会费、展费和培训费能大大提高故居的收入;同时,把会议、展览放到与之相关的名人故居举行,可营造独特的氛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书画展、书画培训可放在王羲之故居;教育研讨会、教师培训可放在孔子庙;廉政会议可安排在包公祠。
  (3)强化传播意识,进行主动传播
  名人故居的管理者应将故居的传播、推广工作常态化,增加主动传播的意识。如绍兴就高度重视对鲁迅故里的保护与利用,在周边城市投放大量广告,“带着课本游绍兴”这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鲁迅故里。此外,传播者在将游人“请进来”的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走出去”,通过举办流动展览,将名人故居的资源作尽可能多的利用。
  (4)加强对名人故居工作人员的培训
  工作人员是游人对名人故居的第一印象。专业化、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升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促进游人对名人精髓的了解。比如,绍兴鲁迅故里,其工作人员一律是仿古打扮,还有穿白马褂、撑乌篷船的船夫,戴毡帽、卖茴香豆的店小二,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游人对鲁迅其人、其时代、其作品的了解。
  2.信息选择要讲究科学性
  (1)信息选择要突出个性化、趣味性
  个性化的信息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赢得受众的关注。如刘伯温700年诞辰即将到来,关于祭祀、庙会、灯会等特色活动的报道,定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此外,故居的解说员也要突破常规,多挖掘与名人有关的趣闻轶事。还可在故居模拟名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让游人获得更直观的体会,如鲁迅故居中刻有“早”字的桌子,游人可坐在书桌前亲手触摸“早”字,感受鲁迅当年的勤奋好学。也可在故居重现名人的原音,让游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2)信息选择要有针对性
  首先,依据名人的多重身份,制作多份解说词。其次,视游客的职业、兴趣等,选择不同的解说词,使信息的传递更有针对性。若游人是文人、作家,那么传递的信息就要侧重于有关名人文学方面的内容;若游人是教师,则要侧重于传达有关名人教育方面的内容。
  (3)信息传递要一致
  使用相同的口号、标语,传递相同的信息。在不同渠道,“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名人故居的管理者不妨为其设计一个特色LOGO,在所有宣传活动中,均有这个LOGO出现,加深人们对它的印象。
  3.媒介使用要合理
  (1)根据对受众的定位,选择最佳的传播渠道组合
  在受众定位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传播渠道,如户外媒体与报刊等纸媒的结合,依靠媒体的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强化信息的传递。
  (2)巧用新媒体,为名人故居赢得更多的受众
  建立富有特色的电子商务网站。网站在宣传介绍故居的同时,可及时更新活动内容,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又因电子商务网站具有交易功能,其门票和特色纪念品的交易就可在网上进行,这大大拓宽了文化产品的交易渠道,也更符合当下人的消费习惯。受众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大量信息,弥补实地参观的不足。
  (3)充分利用旅游纪念品,使其成为名人故居的宣传载体
  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还可以传递与名人相关的信息,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当地的旅游产品开发商可与名人故居合作,开发一系列具有名人特色的产品,实现双赢。名人为生产商提供了品牌,赋予产品以丰富的文化价值;生产商为名人故居提供了宣传渠道,使名人的精神得以传承。如作为文成县特产的帝师酒,因“刘基”而备受游人青睐;同时借助帝师酒,“刘基故里”也得到了宣传。
  4.对受传者的分析要到位
  (1)传播者要对受传者进行合理的定位,寻找目标消费群体
  根据名人故居的特色,去挖掘现有的或潜在的受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人故居常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而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决定了青少年和学生是其固有的消费群体。此外,还可根据名人的多重身份,寻找其他特殊消费群,如名人为教育者,教师是其目标消费群;名人为作家,爱好写作者是其消费群体;名人为书法家,爱好书法者是其消费群体。
  (2)针对受传者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文化产品
  要从目标消费群的特定需求出发,结合与之相关的名人特色,提供一系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名人故居的美誉度,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5.重视反馈环节
  设置游客意见箱,对提交意见者予一定的奖励,奖品可以是与名人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在其网站上进行问卷调查,对参与者赠送门票或积分奖励等。这些参与者往往是名人故居的忠实关注者,他们的意见真诚而实在;那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名人故居的丰富、发展和完善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四、结语
  名人故居承载着名人的历史和声誉,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是一个城市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说城市是一片森林,那么名人故居就是一棵棵历经沧桑的树。充分发挥这些树的价值,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用诅咒守墓,碑文震撼掘墓人[J].环球时报,2007,(12):6.
  [2]冯新生.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如何实现双赢[J].中关村,2006,(1).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文化产业边际与教学深化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