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指标体系
 

[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指标体系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30 影响了:

  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张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5/16期撰文指出,之所以提出和推进高职的评估,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我国的高职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经验不足,对于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处在探索中,迫切需要把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经验提升总结后推广应用。二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存在本科压缩饼干现象。三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推广辐射到全国1000多所其他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管理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评估的定位,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评软不评硬。软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怎么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办学最根本的东西。二是评动不评静。就是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高职的评估原则有四条:1.不搞形式。2.不造假。3.不影响老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实践活动。4.通过评估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推进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者指出,为了做到评估不影响或少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学习活动,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职评估。高职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就是由原来的本科的压缩饼干式转变成一个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转化。为此,强调两个成系统:一是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二是实践环境要成系统。作者最后还提出了扎实做好高职评估的几点建议:1.要加强对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宣传和培训。2.学校要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3.注意防止四个情结。一是学校的优秀情结;二是专家组的主体情结;三是量化情结;四是本科情结。
  
  试论高职新评估方案的特色
  何锡涛在《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草案)》(以下简称“新方案”)相对于现行的评估方案(以下简称“老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一、评估从事务走向精神。评估新方案的制定者,勇于自我否定。新方案是贯彻与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和评估专家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新方案试评的组织者,勇于敢为人先。新方案试评的实施者,勇于改革治理。新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暂行)》的建立和运行。因此,新方案要求参评学校填写采集平台的各项数据。这对参评学校是一种挑战,必须对以往的管理行为进行改革和治理,使其能适应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采集平台的运行。新方案试评的执行者,勇于学习与提升。作为评估专家,应会使用采集平台,并能从学校提供的状态数据中发现问题,作出分析判断,这是完成评估任务的重要前提。二、工作从普查走向重点。首先是事前重点明确。其次是反馈重点突出。三、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新方案要求高职院校真正做到人人与评估有关,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平台的各项数据的填写.它不是由学校指定某个专人来做的,而是要求相关人员来填写,以体现数据的原始性。同时,随着平台的完善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评估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学校进行评估。四、专家从裁判变为医生。新方案淡化了结论,更注重实效。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评与被评的双方平等交流,共同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重在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思路与方法。此时,专家的职能主要是当“医生”,尽可能客观地准确地指出病症,给出“处方”。专家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医生”,必须具有两种能力。一是会用“医疗工具”――采集平台,二是掌握“化验指标”――评估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陈运超在《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作为普通高校,为什么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这一直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希望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困境,这个问题就须予以认真思考并做出相应回答。作者指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第一,社会认可。第二,面向行业办学的经验积累。第三,良好的师资基础。第四,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水平。第五,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第六,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作者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设置相对独立的体系,屏蔽历史惯性。设置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应首先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不应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设置于相应的普通院校之中,与各普通教育专业混合一体;而应该把一所大学之中所设立的高等职业专业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高等职业学院,并通过这个学院来建构自己的培养体系,包括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所谓“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在利用本校原有的实验设备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固定的实验教学基地、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同时,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教材体系和实验实习体系。(二)延伸与业界的合作,强化职业特色。应该把过去业已建立的业界合作关系保持并发扬下去,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拓展这样的关系,努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得到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三)提升培养的层次,彰显独特优势。为了合理分工和定位,避免不合理竞争,形成两类院校各安其位、相互补充、互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四)职教成果反哺普教,构建和谐发展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其教育教学的成果可以反哺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及特点分析
  陆素菊在《职教通讯》2008年第9期撰文指出,从日本战后经济成长和发展轨迹发现,被西方职业教育研究者称为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日本企业内教育,以OJT(On the Job Training,实务培训又称在岗培训)为核心,培养了大量具有“高技能”的企业技术工人,满足了以制造业为支柱的日本产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在这一意义上,“高技能”成就了日本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的总体实力,推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一般认为,技能是指人们应用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它通过练习和重复实践获得。所谓“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能进行技术革新,取得相应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的人。作为可测量的指标,技能的宽度是指一个操作工作能够应对的岗位数量,以及这类操作工的比例。技能的深度包括:能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消除问题的比例;适应各种变化对岗位工作的再分配和生产方式调整的实现程度。在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过程中,通过轮岗(rotation)形式实现有宽度的OJT,经过前段较为复杂的工位操作,然后进入后段较为复杂的工位,从扶助作业,到独自应对“非一般性操作”,这是日本企业技术工人形成的一般过程,而技能的宽度则反映在能应对不同岗位的“非一般性操作”之中。这种广泛的OJT的技能形成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同一工作场所各个岗位之间以及与相邻场所岗位之间的工作轮换(rotation),实现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的成熟;二是通过定期的轮岗,形成长期的工作经验;三是通过轮岗形成技能是日本职场的惯例,并非取决于某个企业经营者的方针。与蓝领工人的技能形成相比,白领员工的技能要求更高,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同样是OJT,但由于专业基础知识对技能的重要性,Off-JT的作用在白领员工的技能形成中更重要。日本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根基于日本企业内教育最为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OJT。这一企业人才开发方式之所以得以普遍推行,主要得益于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终身雇佣制、内部劳动力市场、员工内部晋升和年功工资制等企业劳动制度的保障。就特点而言,首先,对于技能的形成,企业OJT的效用无可替代。第二,实施OJT使技能的形成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伴相生。第三,为促进长期的技能形成,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研究
  余祖光在《职教论坛》2007年第7期(上)撰文指出,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是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内涵需要从改革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它是以职业教育为对象的服务。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就是既务实又富有远见的一条重要措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法律地位的确立是随着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而实现的。《职业教育法》还就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最主要的任务作了专项规定。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断扩大。作者将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界定为:为满足职业教育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多种专门需要,由多个社会化服务系统组成的整体。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一般由服务对象及其服务需求、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产品、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等6个要素构成。服务体系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包括了若干子服务系统,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也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服务。构成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子系统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从直接服务于职业院校的各种需求的维度对其划分为招生、学生资助、师资建设、教材发展、实训基地和就业安置等类型;按照服务职业教育整体工作可以分为科学研究、评估服务、学术社团、传播与宣传、竞赛与会展和评奖等。作者认为,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分为总体作用和具体作用两个方面。解决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挥好其重要作用,就要解决好其发展运行机制问题。在发展机制的问题上,首先,要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体系重要性、紧迫性的共识,强化发展的法律政策依据。其次,要结合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建立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引导规划,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整体规划、分工实施。第三,要明确职业教育服务的经费来源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最后,要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在运行机制问题上,首先,要确立顾客需求与发展导向的机制。其次,要确立政府规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运行机制是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第三,保证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第四,引进第三方买单的合作新机制。最后,公共服务的开展和服务产业的市场供给是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发展中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英国继续教育改革探析
  吴雪萍、项晓勤在《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英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继续教育大国。为了重振继续教育,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FES)相继于2002年发表了《为了每一个人的成功――改革继续教育和培训》,2005年发表了《14岁-19岁教育和技能》白皮书,2006年发表了《继续教育:提高技能,改善生活机遇》白皮书。2006年,英国还颁布了《继续教育和培训法》,由此确立了英国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律基础。英国继续教育改革的动因如下:1.解决技能短缺问题的需要;2.建设全纳社会的需要;3.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需要。为此,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1.改革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2006年,英国教育和技能部发表了题为《继续教育:提高技能,改善生活机遇》白皮书,首次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做出全面的规划,即确定教育和技能部、学习和技能委员会、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三级管理框架,并对每一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作了清晰的划分。2.调整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2000年9月,教育和技能部正式实施了改革后的课程和资格体系。与新的课程与资格体系相配套,教育部门在继续教育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和雇主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第一,改造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体系。第二,开发“关键技能”课程。第三,实施“职业卓越中心”计划。3.提高继续教育师资质量。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英国教育部门采取了积极举措。第一,加强教师初始培训。第二,实施教师“继续专业发展”计划。第三,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4.完善继续教育的经费资助制度。为确保每一个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英国教育和技能部联合学习和技能委员会以及地方教育当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经费资助制度,并通过改革使之进一步完善。第一,变更经费管理机构。第二,增加对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第三,明确继续教育经费资助的优先领域。第四,实施“三年经费协议”计划。5.完善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英国教育和技能部为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制定了详细的策略,并采取措施来督促各机构,确保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第一,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机构。第二,开发继续教育教学标准。第三,建立新的质量评估体系。作者最后指出,继续教育改革具有如下特点:1.法律保障。英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的立法。《教育改革法》、《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为了每个人的成功―改革继续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提高技能,改善生活机遇》和《继续教育和培训法》一系列文件和法案的颁布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地位,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对继续教育的责任,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对继续教育的责任,保证了继续教育的财政拨款,为英国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企业参与。英国政府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非常注意吸收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继续教育改革。不仅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反映雇主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在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中也充分考虑雇主的需求,邀请来自工商业界的雇主代表参与继续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3.全民动员。英国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面向16岁以上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学习者,主要的涉及群体是16岁-19岁年龄段的学生,同时还包括数量众多的成人学习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残疾人、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的辍学生等,可以说继续教育服务的对象是英国国内人数最多、年龄跨度最大、教育水平最参差不齐的一个群体。4.社会监督。继续教育作为英国受益面最广的教育,它的运作时刻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中,尤其是近年来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大讨论的热点问题之时,如何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APEC职业教育新动向
  王文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5期撰文指出,2008年6月在秘鲁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APEC)第四次教育部长会议上,正式决定将生涯与技术教育或称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CTE/TVET)(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作为四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中国和菲律宾为这个领域的牵头国。职业教育成为APEC的优先发展领域,反映了APEC各成员需要并重视职业教育。在第四次教育部长会议上,各成员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为了获取这些能力,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整合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学习观念。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几年内教育的四个优先发展重点领域:数学与科学教育、语言尤其是外语学习、职业和技术教育、信息通讯技术与教育体制改革,并就各个领域的重点和行动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比较研究。APEC成员在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下:1.全世界范围内青年失业问题严重,职业教育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2.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使各国都着手加强职业教育。3.各成员在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第四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中国和菲律宾以职业教育牵头成员的身份向会议报告了前期的工作,并提出对下一步职业教育领域APEC行动计划的建议。建议APEC教育网络利用其平台开展各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在加深相互了解的同时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建议各成员开展合作项目和研究,重点为标准和职业资格的比较、吸引行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标准制定、加强教师培训、利用劳动力市场信息等等;建议通过交流、项目合作和研究,推动各成员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各成员共同关心的三个问题是:1.在APEC成员中寻求通用的能力和职业资格,以利劳动力流动;2.争取行业参与界定能力、课程开发和评估;3.加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改变公共形象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