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高校回应清查师生电脑手机【析高校师生间的“代沟”现象】
 

高校回应清查师生电脑手机【析高校师生间的“代沟”现象】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9:37 影响了:

  代沟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日益凸现,从而在理论上日益得到关注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师生间年龄、角色、地位、立场、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差异和分歧,从而在思想观念、行为观念、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即为“师生代沟”。师生之间由于存在着这种时代心理冲突,形成了交往、沟通的障碍。因此研究师生间的代沟现象。将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而且对探索学生事务工作规律,研究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当代高校“代沟”现象的表现
  
  当代高校。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变化,科技信息更新速度剧烈增速,师生间无论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代沟”现象似乎已成为一座难以跨越的鸿沟。
  首先。师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代沟。传统与现代的隔阂,社会变化得迅猛,引领了高校大学生们标榜现实与独立,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太多的责任;喜欢“追新”、无法停止幻想、喜欢追求动感刺激与时尚化的生活;讲究个人感受与自我快乐。教师们则常看好自己的老经验,认为不变是沉稳的表现,固定的是历练的保证,责任是无法推卸的义务。他们认为年轻人“做事不牢靠”、“经验少”、“初出茅庐”,因而对他们不放心。在思想认识上的各自把持,使得教师们认为年轻人“轻浮”和“无知”,学生们却认为教师们“老套”和“怯弱”。渐渐地双方在众多领域中相互不理解,相互不承认,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次,认知观存在差异:由于教师和学生们的角色、年龄和所处社会背景阅历不同,导致彼此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和对学生间的认知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理解面部打着n个孔的学生;不理解女生抽烟甚至打架;不理解学生们为了网上认识的虚拟的他(她)而一蹶不振;不理解为了入党、评优互相猜忌诋毁:不理解受了处分却如同王者归来:不理解一些学生为什么没有学习目标、没有责任感。学生们则认为老师们不应该牢牢守住一成不变的条规,不应该偏爱好学生、不应该讨厌学生精细的装扮和具有个性的习惯,不应该总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叹息和惆怅。更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识来左右学生自身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代沟现象突出。网络正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现代社会称为网络社会是毫不夸张的,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生存背景。新的一代在现实社会中长大,也是在网络社会中长大的,他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已经受到网络的巨大影响,形成了与上一代迥然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他们被时髦地称为e时代、网络时代、新新人类、飘一代。许多学生把课余时间都泡在了网上,他们的喜怒哀乐习惯在网上宣泄或寻找慰藉,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近几年。学生由于上网而引发的系列问题如逃学、偷窃,以及网络交友带来的性欺骗、财务**而引起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等无不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代沟”现象还突出表现在其他领域,如师生对理想信念的态度,对生活俭朴与奢侈的界定,对善与恶的划分,对行为方式的驾驭等。为了将这些冲突尽可能消除,作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有必要研究分析师生代沟产生的原因。
  从背景因素上来看: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刚刚开始,还缺乏成年人的工作、婚姻、抚养子女等人生重要历程及其体验;他们生长的整体环境的变化――传播方式、大众文化、市场经济、应试教育等等――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突出。青年学生生活在与年长教师完全相异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他们既是吸收和创造新文化新社会的主体。又是消蚀和分解旧文化的催化剂;而教师受旧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偏向保守,求稳怕乱;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与教师们极少有共同点。老一代不愿失旧,新一代唯恐失新,这是造成代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心理层次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个体想摆脱成年人的控制、独立意识崛起的时期,想除掉稚气而又稚气未脱的时期,想获得成年人的权利而又抵触成年人的生活态度、伦理准则的时期。从这个角度看。青年产生逆反心理十分正常,甚至是必经的生理周期。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也存在着众多的心理问题,如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产生的失落感,交际困难而带来的孤独感,奋斗目标不确定而带来的困惑和虚无感;学习、就业与生活的压力感以及情感困扰带来的危机感。因此加强了解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讲极为重要。
  此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来源于教师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常常摆出长者的姿态。训斥、说教,一味地向青年学生说“不”和“错”,却不能耐心地和学生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久而久之,师生间相互形同路人,甚至仿佛猫鼠一般。相互交流的缺乏,互动频率的降低,常常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无法忍受。从这一点看。教师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教师品德高尚、胸怀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加之对学生满腔热情和真诚,这样就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师生间畅通的感情交流,从而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
  总的来讲,由于大学生阅历简单、性格单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见解犀利,常常行为激进不顾后果,而与思维较固定,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长教师。往往在认知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显著代沟,从而难以产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鸣。在实际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学生心理的时代特点。只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设计管理学生的工作模式,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所以,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代沟”成因与表现。了解自己与“时代”的差异,去旧迎新,消除代沟带来的消极因素。
  
  三、如何消除“代沟”的不利影响
  
  消除“代沟”影响是具有可能性的。由于人们同样面临着各种生存和发展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因此,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最起码的共同道德需要和要求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不同代人的道德价值观就有了最基本的共同的社会根基,这就为代际间的道德共识提供了现实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在这个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消除代沟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着力缩小代沟和构架代沟之桥,以减小代沟造成的隔阂,本着实事求是、求同存异、坦诚主动的态度,采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学习和相互克制的方式来缓解甚至消除“代沟”冲突。如果处理好的话,可能会使“代沟”成为一种动力。
  1.学习。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以缩小对社会现象认知上的差异。在学习角色的转换中,教育者才能很好地完成心态的转变,使两代之间对立的层级结构向良性互动的交流结构演进。并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分歧和冲突。要尊重学生的人 格。允许个性的张扬,“不要泛政治化”,不要动不动就把学生的言行放到政治和人品的高度去评判。
  2.交流。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控制者滥用权威而又缺乏沟通有关。事实上,由于不能完全和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忽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特点和教育接受机制,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忽视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和实际困难。学生们并不是诚心要无事生非或无理取闹。只不过是他们的主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加强与青年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呵护或关怀冷暖,而是尽可能地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3.尊重。教育管理者应学会逐渐摈弃某些传统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训导架子和一定比学生强的面子心理,将学生放在一个真正平等的位置上考虑。尊重是对尊重对象主体性和能力的认同,是对学生不断增强的自尊心的保护。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彼此沟通;当双方发生意见分歧时,一方绝不以强权或暴力手段胁迫另一方屈从,而是本着共同协商的原则来解决。教育者要沉着冷静,显示出宽广的胸怀。不要凭借长辈和职业的权势去讽刺挖苦孩子,更不要采取体罚的办法。如果是教师本身的过失,则要勇于解剖自己。教师暂时放弃权威并不一定削弱自己的权威,相反,对学生的尊重将使自己赢得真正的教育优势。
  4.引导。教师对学生依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尤其如此。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态度都未定型,常常多变、心理敏感脆弱,尤其需要关怀与引导。在交流与尊重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当阐述自己的认识,发掘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教会他们判断是非、明白道理。同时也有必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代沟”。
  5.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要经常聆听学生的评价: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创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途径;学生工作管理者自觉转变角色认知和定位,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实现从“管理者”到“学生发展专家”的转型。
  总之,高校师生间的代沟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它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在一定程度它又积极推进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高校学生工作教育者要正确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在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共同消除代沟,进一步积极帮助青年学生走出认知误区,学会客观、冷静地面对世界和人生。真正实现对自我的健全认知和准确的人生定位。“代沟”其实只是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另一代人的借口而已。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沟通不了的。有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声温暖的问候、一杯香浓的热茶,都可以成为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只要我们把心敞开,让彼此真正走人对方的世界。就会发现另一代人的个性其实是很美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