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走出人生误区观后感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走出人生误区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4:46 影响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列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的几个误区,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情景创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内外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免出现了一下一些误码区。
  1.1情境不相关
  例如一位教师“比例尺”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导课的情境:先简单介绍某风景区的美景,然后告诉学生,学了这节课,我们可以把这所风景区画下来。教学情境的设置与知识偏离了,虽然作画也涉及“缩小”,但是它与按一定比例描绘地图是不一样的。可先出示一幅大的风景区图,再出示缩小若干位的小风景区图,用来做比较,指出小的图就是根据大图缩小一定的倍数画下来的。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就与这有关。这样在比较中引课,会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1.2情境用意不明确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课时。课一开始,教师说:“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张强作班长有没有意见。请举手表示,没有意见的请举手。”教师看了一下说:“我们班有80%的同学支持张强同学当班长。”“80%”是这位教师随便说出来的,为了引出一个百分数,设计了一个用意不明确的情境。
  1.3情境没有效
  有位教师在上课时,隅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想出问题(得数是7的加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与本课知识没联系。而且花了近10分钟时间,还停在大量情境渲染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课标介导的教学理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顺利地展开,有利于启迪数学思维,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要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要把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他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显现出来;要反富有挑战性、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显现出来。
  2、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我办法,可结果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
  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导常亢奋的状态,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不法应对。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都说“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这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2.2不敢批评学生
  有的教师误码认为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
  2.3太多物质奖励
  如学生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得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一堂课下来,学一的脸上被贴上了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绿绿,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才会兴趣高涨。长期下去,学生就把物质奖励当作回答问题的目的了。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教育观。
  2.4过分模糊评价
  明明学生答得不对或不完整,教师不及时指出得纠正。还说“很好,请坐”,导致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出示9+5等于多少时,一位学生答13,引起全班学生大笑,此时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位学生说:“不错么,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并安慰他坐下来再想一想。这位学生虽然失败了,但没有因失败而感到沮丧,又抬起头来认真听讲,继续发言。教师以无声的语言用目光暗示,有效地遏止了班上的不良行为,又用心灵的关怀让学困生体面地坐下来。激励他学习的自信心,这才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正确行为。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是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笔者不反对表扬学生,也不反对给予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只是认为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对分的模糊评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3、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本来不是矛盾的。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是独立思考的巩固。
  近来,数学课堂动不动就是小组合作,小组同学间哗哗一阵。老师一喊“停”,立马就是各小组汇报。听了这样的课,谁都会在认真思索着两个问题:数学课,学生独立思考不要吗?这样的小组合作有效吗?
  如何从形式走向实质呢?我认为要注意4个问题:
  (1)选择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个体操作无法完成,需要合作解决的;解决策略不同,有多种方法需要交流、合作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研究结果多样需要交流;学习有困难,需要同学帮助。
  (2)提出有价值的合作讨论的问题。
  (3)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借鉴两种方式进行分组:一种是组间异质,组内同质;另一种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两种方法各有自己的利弊,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简单的问题运用前一种,促使成员共同提高,而较复杂的问题运用后一种使成员间具有互补性。一般4~6人为宜,当然可以适当改变。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个,要合理分工选拔并培养好小组长。
  (4)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